毛毡、油脂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最常用的创作材料,然而这些作品却让艺术品保管师们头疼不已。当大量的蛀虫蚕食了博伊斯最出名的多版次作品《毛毡西装》(The Felt Suit,1970)后,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不得不将作品从展厅移到档案馆去,而类似的案例还不止一件。美术馆要如何应对先锋艺术家对非常规材料的运用? 约瑟夫·博伊斯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过去20年,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所藏的一套约瑟夫· 博伊斯的毛毡西装状态游移不定:它不再是馆藏的一部分,这件作品或者说它的残骸只作为美术馆的档案而存在。 已故的德国艺术家的私人秘书海涅· 巴斯蒂安(Heiner Bastian)在1994年给泰特馆长尼古拉斯· 塞罗塔(Nicholas Serota)的信中这样写道: 博伊斯的《毛毡西装》完全被毁了。这套西装本应保持崭新、完好无损的样子。然而,现在却受损成这样,实在可惜。 大量的蛀虫蚕食了这件博伊斯最出名的多版次作品。尽管美术馆尽全力抢救这件作品,但最终听取了艺术家遗孀的意见,决定在 1995年将作品移除,转而归入泰特美术馆的档案,并保存至今。 博伊斯的多版次作品《毛毡西装》(1970) 博伊斯作品《油脂椅》(Fat Chair,1963) 虽然泰特现代美术馆在保存博伊斯作品上有过这一段不愉快的经历,但博伊斯的大部分作品却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脆弱,书画家百科,在这一点上艺术家应该得到肯定。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资深保管师南森· 欧特森(Nathan Otterson)表示,书画家百科,博伊斯的特殊选材,尤其是毛毡和脂肪,让人们有失公平地认为他的作品在保存上是成问题的。 博伊斯《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1965 这位德国先锋艺术家最喜爱的两种材料跟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于克里米亚的一次坠机事件有关。据博伊斯自己说,他从残骸中被解救出来,当地的鞑靼人为了给他取暖,用脂肪为他按摩并用毛毡裹着他。尽管博伊斯的这一席话不太被人们当真,但这段故事却是他自我神化的重要因素。 由大众厢式货车 32个小雪橇 毛毡 手电筒组成的博伊斯装置作品《群》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我们并没有因为这些作品的些许不稳定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欧特森说: 了解博伊斯和他的作品的人发现他事实上很在意自己使用的材料。虽然有一些材料注定是要变质的,但他特意挑选了那些在腐坏过程中具有可控性的品类。 比如,在选用脂肪的作品中,艺术家经常将脂肪和蜡混合以达到增长材质寿命的目的——尤其是牛的脂肪,因为博伊斯认为它比别的动物脂肪纯度都高。欧特森说: 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脂肪经历一般的腐败过程,并防止其他生物对它的破坏。 博伊斯的肉类作品也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尽管欧特森透露古根海姆收藏的一块猪腩存在“一些液化现象”,导致它所在的木质陈列柜底部沾上了污渍。 欧特森说: 总的来说,我们并没有因为这些作品的些许不稳定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欧特森还说这些作品不需要额外养护,它们在一个普通的美术馆环境下就能得到很好的保存。但他同时也承认,由于古根海姆所收藏的这4 个玻璃陈列橱窗来自上世纪80年代,时间上已经是博伊斯艺术生涯的后期,“照理说博伊斯创作这几件作品的时候是有可能彻底排除这些材质问题的。” 在博伊斯的行为作品《我喜欢美国,美国喜欢我》(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1974)中,艺术家身裹毛毡,拿着一根拐杖在展览空间内与一匹荒原狼共度了三天 有些保管师对博伊斯作品的外出借展持有保留意见,而欧特森不这么想。在他15年的美术馆工作生涯中,大部分作品都曾经外借。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