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室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资讯 > 国家政策 >
艺术当代性与中坚代的文化使命
时间:2017-07-27 19:03 来源:黄河艺术网 作者:黄河书画网 点击:

  当代艺术史的研究可鉴,无论艺术当代性的义谛如何复杂、如何充满能指的不确定性,其一贯寓于万殊,无非精神之蜕变,心理之存征,通过语言这一肉身使灵魂在场。当新的范式登堂入室,忝列正典,潜在的自由价值在危机求变逻辑中依然持续抗争、增长,进入21世纪初叶,当代艺术的灵魂经受社会转型之后、在悲剧性地经受犬儒主义、文化消费主义以及民族主义虚幻主体遮蔽之后,带着新的责任和痛苦,面对自身的自由和创造的可能性,历史机遇和挑战向艺术家再度敞开。

  ——岛子

  艺术当代性与中坚代的文化使命

  岛子

  自1980年代新潮美术运动破除“革命现实主义”一统藩篱以来,艺术世界群雄四起、泥沙俱下,艺术思潮八面来风、书剑飘零,至20世纪末尘埃落地,多元格局逐步形成。既然艺术反映现实已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未然的可能则是构造现实。随之而来,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悠忽混沌、异常模糊,当代艺术的本体论定义如同天童舍利,五色无定,随人见性。始于“革命现实主义的疏离”,继之于启蒙现代性的解构,中国当代艺术始终肩负美学批判和社会批判的双重使命,在解构/建构的辩证运作中发展出视觉表达思想的新方法。观念的更迭,技术的转换,以及它所表征的公众意识、多元价值观和自由创造精神,都体现了当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普世性。

  当代艺术史的研究可鉴,无论艺术当代性的义谛如何复杂、如何充满能指的不确定性,其一贯寓于万殊,无非精神之蜕变,心理之存征,通过语言这一肉身使灵魂在场。当新的范式登堂入室,忝列正典,潜在的自由价值在危机求变逻辑中依然持续抗争、增长,进入21世纪初叶,当代艺术的灵魂经受社会转型之后、在悲剧性地经受犬儒主义、文化消费主义以及民族主义虚幻主体遮蔽之后,带着新的责任和痛苦,面对自身的自由和创造的可能性,历史机遇和挑战向中坚代艺术家再度敞开。

  本文指称的中坚代是指出生于1960年代至1980年代后期的优秀中青年艺术家,无疑,他/她们在观念和形式的艺术史改造中承担者承前启后的角色,但这并不表明中坚代已经置身于当代艺术价值和意义的中心,而是说,只有当他/她们已经认识到面前的种种危机和重重迷障,并不断总结经验、积蓄力量,在当下行动中自觉把灵魂的无限能力投射在被天道赋予的真理性的未来时,则必然有自己广阔的天地和不可限量的未来,当中坚代由此奠定艺术史和他/她们的个体命运之基时,时代也将见证其天才的精神道路。精神或许没有实体,精神的未来却指向个体的生命、经验和命运。

  艺术当代性敞开了一个在直觉中可理解的世界,即便是人们已经认识的世界及其真理,因此而成为中坚代不断探求的精神价值领域并生成其精神经验,中坚代所体现的艺术当代性有其普遍性与特殊性,此二者构成自身特征,当然也存在进路的误区和精神的盲点,因此有必要作出批评性的阐释。

  赵志旺  诺亚方舟2  120×180cm  布面油画  2015赵志旺 诺亚方舟2 120×180cm 布面油画 2015

  一、 跨媒介的美学逻辑

  艺术形式是我们观察社会的契机。艺术形式的单纯审美功能可能衰竭了,但艺术的本体终究无法逾越其精神经验的实在性。跨媒介创作仅有的美学意义就在于,以先锋艺术的精神介入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艺术的审美功能必须超越传统的艺术问题,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以及审美和反审美经验的矛盾,才会克服那种“非历史”的语言技巧和媒介决定论,也才有可能超越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模式来被理解,同时也在实践上重构了艺术的审美价值。

  在此前提下,中国艺术家在1980年代末期开始实验媒介跨越,画种界限的冲淡起始于美术学院建起了综合材料实验室,此后设多媒体工作室。到1990年代,架上创作与动画、电子媒介结合、转向装置的串联等等,艺术门类的界线逐步被打破、被跨越。原因是艺术的观念性、当代性需要相应的载体。对中坚代艺术家来说,哪一种载体更适应表达其想法、理念和情感,就可以去自由选择。仅仅将其限定于为画种的语言风格来阐释,只是在某一个审美层次有效。随着技术、媒介、材料的新的发现,艺术家的手法会越来越自由,越来越综合。跨媒体创作是文化游牧主义。他在艺术的知识体系之外,在现代性视觉政体之外,试图建构属于未来的艺术本体。

(责任编辑:马大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17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24小时咨询电话:0371-22303902 联系人:刘小姐 黄河书画网 QQ:3463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