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接近5000家。近年来,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与学校牵手,共同为学生打造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与此同时,如何充分认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如何构建常态化的馆校合作机制,书画家百科,都考验着博物馆、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三方的智慧。 馆校合作丰富多彩 在…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接近5000家。近年来,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与学校牵手,共同为学生打造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与此同时,如何充分认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如何构建常态化的馆校合作机制,都考验着博物馆、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三方的智慧。 馆校合作丰富多彩 在北京市教委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主任高付元看来,博物馆有其特有的馆藏和情景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活泼的教育,这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博物馆与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馆校合作项目,吸引学生“走进来”。 在国家博物馆,史家小学每个星期都会组织学生学习博物馆综合课程,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上海,上海科技馆及其分馆自然博物馆与全市127所中小学签订了馆校合作共建协议,进行“馆本课程”的开发;在山东博物馆,100多所学校的500多支队伍以各种形式进行环球自然日活动的展示;在四川,由各界专家学者和教育名师组成的“草堂一课”将博物馆文化资源和学校课本知识有机融合,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除了已经形成的“藏在博物馆里的古代发明”等三大主题系列课程之外,陕历博还根据年度教育主题在传统节日和节气举办专场教育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 在“引进来”的同时,博物馆主动走进校园,策划制作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专题展览。北京天文馆的天文科普宣传车如今已经开进了近百所学校,科普工作者用趣味的讲解和形式多样的互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了天文知识的魅力;湖南“移动博物馆”教育项目于2015年正式启动,在展开后净展示面积约35平方米的车厢内,学生们变身考古学家,逐一完成“考古现场发掘”“文物修复保护”等各类体验活动。 博物馆不应仅是补充教育 2015年3月20日,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对博物馆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调整,教育目的被提至首位。《条例》还明确规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条例》第一章 第二条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认为,教育功能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而且是首要任务。《博物馆条例》在顶层设计层面为馆校合作定了基调,有助于推动馆校合作常态化、制度化。 那么,如何给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定位?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主任黄琛认为,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博物馆教育并非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应当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教学就是要通过学校课堂难以实现的实物教学、情景教学和体验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与博物馆资源相关的主题内容,然后通过沟通与诠释为学生营造在博物馆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环境。因此,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串接成链,形成合力,才能使青少年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国外一些专家看来,未来的教育时代将会以自我引导、体验式和分布式学习为特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等技能,而博物馆教育可以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模式,而不再只是补充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