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与高更如何从惺惺相惜到惨然决裂?

时间:2017-07-03 23:04 来源:黄河艺术网 审核专员:黄河书画网 点击:

  要说艺术史上最短暂却又最激烈的艺术家之间的碰撞,非梵高和高更的“相爱相杀”莫属。这一场对决仅仅持续了62天,可是结局比之前的都要惨烈。

  文森特·梵高1853年3月生于荷兰小镇津德尔特,1890年7月在法国瓦兹河畔自杀,年仅37岁。如果把普通人追求的爱情、事业、社会地位作为人生目标的话,梵高的人生之路可谓崎岖多艰,可他从未停止对艺术的追求。

梵高与高更如何从惺惺相惜到惨然决裂?

文森特·梵高

  1888年2月,35岁的梵高来到了艳阳高照的法国南部小镇阿尔。他狂热地投入到工作中,绘画技法也日趋成熟。这时,一个激动人心的构想在梵高的头脑中逐渐形成:组建“南方画院”!他认为,要想得到认可,仅靠自己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必须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行才能轰轰烈烈地成就一番事业。他第一个想要邀请的同行就是保罗·高更。

  高更生于1848年,比梵高年长5岁。其母是秘鲁的名门之后,这或许给了他一种追求野性与自由的基因。他很小就去做水手,还参加过海军,游历了海外很多地方。他曾经是一位十分成功的股票经纪人,拥有富足的生活和美满的家庭。之后他狂热地爱上了绘画,结识了毕沙罗、莫奈、塞尚等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家,还参加了印象派在巴黎举办的沙龙,并获得好评。1882年股票市场暴跌,高更决定辞去工作,抛家弃子,成了一名穷苦的职业画家。他不愿沿袭着印象派的老路,而是选择开拓自己的新风格。尽管他的艺术之路比梵高略为顺畅,不过由于画风过于前卫,作品也很少售出,因此生活变得愈发拮据。

梵高与高更如何从惺惺相惜到惨然决裂?

保罗·高更

  梵高是在巴黎时认识高更的。他十分钦佩对方的画风,特别是当他向高更展示自己的画作时,高更还特别称赞了其中的一幅《向日葵》,梵高因此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

梵高与高更如何从惺惺相惜到惨然决裂?

  梵高一方面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弟弟提奥,请求他出钱资助高更;另一方面则写信给高更,希望他支持自己的构想。其实高更从没把梵高看作是天才,梵高在信中毫不掩饰对他的崇拜,更使他自觉高人一等。此时的高更正为钱所困,比起“南方画院”的建议,他更加看重的是画商提奥的资助。尽管他在给梵高的回信中一口答应了对方的请求,可实际上却迟迟没有动身。

  精神亢奋的梵高此时已经开始为新室友的到来而准备了。他们约定,作为合作的第一步,各寄一张《自画像》给对方,他们的缠斗也从此正式开始。

  互赠画像惺惺相惜

  这幅梵高寄给高更的自画像被他命名为《日本和尚》,现藏于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梵高与高更如何从惺惺相惜到惨然决裂?

  梵高十分喜爱法国作家皮埃尔·洛蒂的小说《菊子夫人》,他在书中一位东方和尚的生活中寻找到了共鸣——在大自然中冥想,远离尘世的喧嚣,崇尚简朴的物质生活……一切都与他的现状相符。于是梵高在这幅自画像中把自己设计成日本和尚,原本的蓝眼珠在画中也变成了东方人的棕色。

  其实日本一直是梵高向往的国度。第一眼见到阿尔的风景时,他就迷恋上了这个地方,因为这里使他仿佛置身日本。正如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所说的:“这里的河水是绿色的,天空之蓝犹如日本木雕中的颜色……”与画友互换自画像,也是在仿效日本版画家们的习惯。而日本的浮世绘对于梵高的艺术影响更是空前巨大的。他曾在1888年7月15日的信中写到:“我的全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基于日本艺术。”他甚至发明了一个新词——“日本趣味”。

  作为回应,高更也给梵高赠送了一幅自画像,现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画中的高更阴郁地斜视着,表情中略带些“江湖气”,像是一个被流放的罪犯。其实,这正是高更刻意塑造的形象。在写给梵高的信中,他详细描述了此画的创意:“面部就像冉·阿让一样坚毅,褴褛的衣衫遮不住他内心的高尚、温柔与热情。红色的脸庞如发情期的动物,红眼圈代表了熔炉般的激情,灵感在呈现,隐喻像我们一样内心炙热的画家们。”

(责任编辑:国礼艺术家官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21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网安备案:41021102000103

主办单位:国礼艺术家官网 协作单位:国礼艺术大师委员会 国礼艺术家文化保护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