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乎民族与国家,关系存亡与兴替。引领文化是大学职能所在,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引领的崭新课题。当古老的“非遗”遇上青春的校园,黄河书画网,会奏出怎样的旋律呢? 主题演出融入时代精神 近日,一场以凤阳花鼓为主题的原创演出《…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乎民族与国家,关系存亡与兴替。引领文化是大学职能所在,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引领的崭新课题。当古老的“非遗”遇上青春的校园,会奏出怎样的旋律呢? 主题演出融入时代精神 近日,一场以凤阳花鼓为主题的原创演出《中都鼓韵》,在安徽大剧院上演。凤阳花鼓艺术在这里被精心编排、串联,用一段段舞曲和一个个小故事,引领观众欣赏着传统的艺术、倾听着时代的心跳。 80分钟的演出中,台下掌声迭起。谁能想到这样一台美轮美奂的演出,所有的演员都是一群平时进出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大学生们呢? 《中都鼓韵》的表演者们都是来自于安徽科技学院各专业的大学生。 凤阳花鼓是根植于我省凤阳县传统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形成于明代,在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地缘优势,凤阳花鼓这种艺术形式很早就被坐落在凤阳的安徽科技学院师生熟知,学校成立了相关学生社团。但在接近艺术的过程中,师生们也发现了问题:凤阳花鼓作为安徽代表性传统文化,存在着某种形式的不对称。一方面,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东亚文化圈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凤阳花鼓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其它非遗文化无可比拟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外界又对凤阳花鼓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定势,觉得它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缺乏艺术化叙事方式等问题,这些都极大影响了凤阳花鼓的传播深度和广度。 经过长期的调查和资料收集,该校师生在2011年萌生了创作主题演出的设想。于是,集全校之力,经过两年的打磨,这台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的 《中都鼓韵》呱呱坠地。这台演出先后围绕民族伟大复兴、小岗改革精神、沈浩精神,进行艺术加工和表现,视野宏阔,从主流价值、长远价值、文化价值等层面,增进了凤阳花鼓的艺术“含金量”。三年多来,这台演出从校内走向校外,在多个场合公演,观众已超过5万人次,还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国学教育“百强项目”。 演出成就了凤阳花鼓,更成就了一大批参与演出的大学生们。除了培训教师,每次演出200多人的演职人员队伍全部是该校学生。 “有的是学生物技术的,有的是学电子工程的,有的是学动物科学的……但无论他们是什么专业出身,在舞台上都是敬业和专业的演员。”该校团委书记施培智说,“每届演员都是以老带新,一代教会一代。”凤阳花鼓的魅力,也被每一次的演出、每一届的毕业生扩散到更大的舞台。 特色专业培养职业传人 黄梅戏作为我省一张靓丽的名片,在2006年被收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坐落在黄梅戏之乡的安庆师范大学,主动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专业黄梅戏人才的大任,于同年成立黄梅剧艺术学院,请来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担任名誉院长,纳入高考招生,迄今为止,是全国唯一培养黄梅戏本科人才的高校。 经过十来年的建设,黄梅剧艺术学院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黄梅戏表演专业被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厅级黄梅戏科研课题30多项,出版专著10多本,发表与黄梅戏相关的学术论文100多篇。据安庆师大统计,该学院毕业生中50%留在地方戏剧院团,20%在相关文化单位就业,他们当中有一批人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院团的骨干力量,深受观众喜爱。表演专业的同学在各大专业比赛中取得佳绩,其中国家级奖项30多项。 借助黄梅剧艺术学院这个基地,安庆师大开展黄梅戏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中小学“四进”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安庆市区及周边地区,既推广了黄梅戏艺术,又培养了一定层次和规模的黄梅戏社会观众。2009年,该校大学生黄梅戏艺术团经过遴选,成为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的65家团队之一。 8年来,艺术团先后走进全国60多家高校,用精彩的演出传递了黄梅艺术之美,让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心中扎根。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继续发展,将向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