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礼资讯 > 名家大家 >

一个民族必要奈何的艺术教诲

时间:2017-07-03 12:56 来源:黄河艺术网 审核专员:黄河书画网 点击:

  满目的巨石、松树、鹰鹫,富有生趣的一草一木,巨型的画作以及刚劲有力的笔触和喷涌而出的雄浑霸气……“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落下帷幕。恰逢潘天寿诞辰120周年,这场展览从画作、画论、诗词方面展示了潘天寿在文化、艺术和教育上作出的杰出贡献。

  通过回望大师的作品,以现代人重看潘天寿的视角,书画家百科,有三个关键词:艺术家、教育家和画学家。在当代艺术创作的背景下,潘天寿对于弘扬中华精神、树立文化自信、传承民族艺术的价值意义到底何在?这一展览也让我们深思,一个民族需要怎样艺术教育?

  霸悍笔法展清静之气

  潘天寿,于1897年生于浙江宁海。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是20世纪中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从他的教育背景来看,他接受过中西教育,刻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从小接受私塾启蒙的潘天寿于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院,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1923年,26岁的潘天寿前往上海拜师吴昌硕。吴昌硕彼时已是近80高龄的老人,是声望极高的海派宗师、画坛泰斗。

  潘天寿是中国现代绘画的一代大师,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吴昌硕给予潘天寿的花鸟画高度评价:“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将潘天寿与黄宾虹、齐白石、吴昌硕,并称为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

  在潘天寿的画作中,常能看到他的两枚印“强其骨”和“一味霸悍”。这两句印语多被用来形容他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强其骨”就是强其“力”,以线条突出力的美。潘天寿常常运用一边、一角、一树、一石等裁截式构图和特定式形象,却给人以博大、崇高的印象,故意违反常规在构图上造成险境,然后出奇制胜,巧妙地化险为夷,给人以强烈的力量感和结构美。同时,他一反古代文人画淡雅的意趣,追求一种雄强、豪壮、犷悍之美。

  譬如,潘天寿最常被提及的一幅画作《小龙湫下一角》,将山水与花鸟合二为一,画面繁茂却笔笔清晰,又不杂乱,被公认为是潘天寿完美的艺术表达。这幅画作也是潘天寿在山水画与花鸟画相结合方面进行尝试的成功典型。

  小龙湫是雁荡山著名风景点之一。潘天寿画小龙湫时,别具慧眼,只画了小龙湫下的一个角落,以一角来表现“全景”。画面的主体是潭水和溪流以及围绕溪流的石头和山花野草。于是,极为平常的东西在高明的画家手下变成极为清新、别致、幽深的画面,表现出“空山无人,流水花放”的诗一般的意境。

  以艺术坚守民族文化取向

  任何艺术家都无法脱离时代。潘天寿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一个大时代。20世纪初的中国,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积贫积弱带来的内忧外患,使知识分子对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质疑。这种质疑随即波及到艺术界,并迅速蔓延开来。

  中国美院的历史已近九十年,其学术脉络,总括地说有两条:一条是林风眠倡导的东西融合之路,一条是潘天寿开创的传统出新之路。这两条道路彼此相照,互为激荡,形成学院学术上的深度交汇。

  1928年,潘天寿应邀担任国立艺术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然而执教后他发现,国立艺术院开设的课程是以西画、雕塑等为主。潘天寿后发文称,“中国人从事西画,如一意摹拟西人,无点滴之自己特点为民族增光彩者,是一洋奴隶。”面对大时代的艺术潮流,他深感有失偏颇,却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埋头坚持创作,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证明中国传统绘画自身所蕴含的无法替代的价值和规律。他这一时期的作品,笔触开始变得强劲老辣。

  1957年,被推到风口浪尖的潘天寿发表了《谁说“中国画必然淘汰”》一文,坚定地扛起了中国画这面大旗。针对中国画“不能反映现实,不能作大画,没有世界性”三个问题,文章作了针锋相对的反驳。潘天寿进而提出了著名的“两峰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东西绘画各有成就,是欧亚两大高峰。至彼时,年逾60的潘天寿已经在传承中国传统绘画的这条路上走了近40年。他把民族绘画提到关乎一民族、一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高度,认为“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

(责任编辑:国礼艺术家官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21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网安备案:41021102000103

主办单位:国礼艺术家官网 协作单位:国礼艺术大师委员会 国礼艺术家文化保护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