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中国有没有自己的美学?如果有的话,我们的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理论体系的内涵、特质又是什么?人生论美学作为体现着中华文化特质的美学学说,需要我们发展和建构它的理论体系,在中西古今的融汇中,开拓对自然、人、艺术、生活中各种审美活动的研究,引领提升当下国人的生活实践和生命情致。”6…
“中国有没有自己的美学?如果有的话,我们的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理论体系的内涵、特质又是什么?人生论美学作为体现着中华文化特质的美学学说,需要我们发展和建构它的理论体系,在中西古今的融汇中,开拓对自然、人、艺术、生活中各种审美活动的研究,引领提升当下国人的生活实践和生命情致。 ” 6月18日,在由中华美学学会、浙江理工大学、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人生论美学与当代实践”全国高层论坛暨《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新版发布仪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推动中华民族美学的资源整理和实践应用,提炼发掘人生论美学的民族精神,持续推动人生论美学的民族化理论与当代艺术、美育、生活等实践的深度交融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对话和精彩的交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 《社会科学战线》总编陈玉梅,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李心峰等出席了此次在浙江杭州举行的活动。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推动中国美学民族话语和民族学派的建设,是本次论坛众多与会专家、学者共同的学术期待。庞井君认为,在高科技、互联网、全球化、社会转型等时代浪潮的激荡和推动下,书画家百科,人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转型、大变革。这场变革必将对人类精神这个独特的时空世界产生深深的影响,人类精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挑战和非常不确定的前景,这样的时代状况也使思想家获得了异常丰富多样、宏阔深刻的思维质料、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理论的出现和人类精神的嬗变酝酿着崭新的土壤。浙江理工大学美学中心教授金雅指出,人生论美学直接源自民族文化的诗性内核,聚焦于真善美张力贯通和审美艺术人生动态统一的大美情韵,简单套用一种现成的西方美学学说难以框范和裁剪人生论美学的理论内涵和学理特质。她呼吁,高度重视人生论美学的民族资源整理、学理阐发、精神提炼、话语建构,打通古今中西的关系,打通理论实践的关联,探索和推动中国美学民族话语和民族学派的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聂振斌从中西方人生理想与美感-艺术教育的差异来谈建设人生论美学理论的重要性。他认为,美感-艺术教育是理想的树立、信仰的必由之路,中西方皆然。但人生真实与宗教神话不同,造成中西方美感的根源及艺术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中国文化理想是以美感-艺术教育为核心的人生理想而不是宗教理想,因此,近现代以来以宗教理想取代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信仰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望衡从中国文化的语境出发阐释了“趣味”与人生的关系,认为西方美学史中重要的范畴—— “趣味” ,不只是美学的范畴,还是人生观的范畴。它不只涉及审美,还涉及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终极追求以及追求的方式。因此“趣味”是人生论美学的重要范畴。 《求是》杂志社研究员马建辉认为人生论美学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很深刻的转折。它为摆脱形而上学的纠缠、摆脱抽象的词藻玩弄,提供了一个适宜而恰当的选择。 人生论美学与生活实践、艺术实践的关系也是本次论坛的主要论题。庞井君说,当下我们倡导“人生论美学”还有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做一个完整的人。在现时代,在互联网的介入下,个体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除了越来越细微的专业化分工将个体物化为齿轮和零件,个体的思维能力、阅读习惯、生活空间、写作方式均或多或少地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但碎片化的时代不必然框定碎片化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选择。恰恰相反,越是在碎片化了的生活中,人们更加向往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审美指示了一种完整的生命感受和人生体验,为人们建构完整的生命人格、抗拒碎片化的生活提供了可能的路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审美对世界总体、未来和可能性的感悟力、想象力、塑造力和穿透力,注目人类精神探索最先进的方面,探寻人类精神最深处的秘密。这不但是美学家、哲学家,也是艺术家必须面对和承担的重要课题。艺术以情感、直觉、形象、感悟等方式把握世界,具有科学认知和宗教信仰所不可取代的精神价值,为人类生存发展不断拓展精神时空,注入魅力独特的精神力量。同时,发挥审美方式在探寻人类精神的作用,还要注重融合性,特别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画地为牢、故步自封不会有出路。现代科技正在推动着文化艺术格局的嬗变,催生更有生命力的新型艺术形态。新兴的网络艺术、数字艺术、虚拟艺术、融合艺术等,正向我们展示无限诱人的文化前景,这是按照传统思维无法想象的。当今时代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为我们的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经验和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敏锐地捕捉、系统地总结和大胆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王旭晓从审美活动的特点具体分析其与人生的关系,分析美或审美价值对人生的启迪,从而揭示审美活动对于人生特别是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以促使人生的审美化或称艺术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碧辉分析了中国人生美学的两大原型—— “乐生”与“逍遥” ,认为孔子的“乐”既是生命精神的状态,也包含道德人格的内蕴,可说是蕴涵了审美和道德的人生化境;庄子的“逍遥游”其实就是一种审美之游,一种心灵摆脱物欲羁绊而自由任情、高度愉悦的审美历程。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寇鹏程分析了中国古代情感传统中“情”的四个特点,指出中国当前美学最缺乏的是情感,情感本体的长期缺失是我们精神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浙江理工大学美学中心教授李瑞明借助华严哲学“四法界”的理论思维,说明宗白华的艺术意境论所呈现的阶位即是“华严境界” ,这个境界在深层的意蕴上即艺术即人生,是艺术与人生合一的人生观与实践。温州大学教授傅守祥针对当前的某些艺术审美乱象和文化迷失,指出亟需将兼具中华传统美学特色与现代美学精神的“人生论美学”发扬光大,以此为核心实现新世纪的美学自觉与文化自觉,以切实的“审美介入”矫正文化时弊,并推动重建文艺的“公共性”与审美伦理。浙江理工大学美学中心副教授刘广新从梁启超的“情感说”谈及解决当代青少年人生美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须借助诉诸情感的艺术审美教育,而不能简单地依靠理性的说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