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独立策展人的称呼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出现的时间虽很短,却已被诟病为“泛滥”。很多独立策展人只挂名不参与展览过程,甚至不到布展现场;一篇介绍文字加参加开幕式就完成策展流程;只负责挂画,而罔顾艺术品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或强势专横,将艺术展览简单操作为自己批评文本的实物展现,在充当策…
独立策展人的称呼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出现的时间虽很短,却已被诟病为“泛滥”。很多独立策展人只挂名不参与展览过程,甚至不到布展现场;一篇介绍文字加参加开幕式就完成策展流程;只负责挂画,而罔顾艺术品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或强势专横,将艺术展览简单操作为自己批评文本的实物展现,在充当策展人的同时又与艺术家参与销售分成,即策划展览又参与倒卖作品,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把展览当作自己的生意。这些不良行为是目前独立策展人普遍存在的弊病,也是批评独立策展人泛滥的主要原因。 我们之所以感觉独立策展人泛滥,是因为大家对独立策展人定义的一般共识是:他不是任何画廊、博物馆等艺术机构的员工,是自由职业者;更主要的是他应该对艺术有独立的学术判断力,能够独立应对展览主题、自由挑选艺术家以及清晰阐释策展目的。而且在策划过程中,还需要策展人有很强的沟通能力、管理水平与传播学知识,甚至精力充沛,随时准备应对策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因此独立策展人的准入门槛是特别高的,不是随便什么人挂一个独立策展人的头衔就能胜任这一工作。 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中国基数庞大的艺术家队伍、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画廊以及资本市场的热钱炒作对策展人的刚性需求拉低了独立策展人的标准。浮躁又急功近利的当代艺术界导致了独立策展人的泛滥,而这种现象也是艺术市场、画廊、艺术家与策展人合谋的结果,在混乱无序的展览体制中,黄河书画网,独立策展人通过展览扩张自己的权力,通过不断累计展览数量来增加自己的人气,进而将自己的形象“明星化、英雄化”。所以我认为,仅仅从独立策展人的角度来批评并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本质,中国当代艺术体制的混乱才是导致独立策展人泛滥更重要的催化剂。 很多艺术家对独立策展人的需求,也仅仅看重的是策展人的知名度及人脉关系。很多艺术家在意的是策展人能否通过展览将作品卖出去,而不是策展人是否具有独立的学术判断力。艺术家之所以找一个所谓的独立策展人挂名,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因为策展人是当下艺术展览的标配。就如同不知从何时起,画家统统被称为艺术家一样,似乎非如此,艺术展览就不够当代性不具有合法性似的。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给独立策展人提供策展费,策展人便拿谁的钱为谁办事,如同民间举行婚礼时请的司仪,主要任务是插科打诨,活跃气氛,顺利走完婚礼流程,拿钱走人,至于学术问题,双方都没有诉求。 在当下的艺术界,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策展人仅仅依靠策展费很难生存。独立策展人的策展环境十分逼仄,在学术思考之外,更重要的是筹钱。更多的独立策展人承担的其实类似于包工头、项目经理的身份,牵涉到利益,就很难保证学术的纯粹性,书画家百科,毕竟生存是首先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了商业利润,独立策展人经营自己的利益圈子,出现策展行内的恶性竞争,扰乱艺术市场的同时,也影响艺术家跟风,对中国当代艺术体制更是一种破坏。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我认为独立策展人泛滥不是什么大事情,独立策展人泛滥在竞争激烈、从业者基数庞大的艺术界,能提供优秀的策展人才。独立策展人的泛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开始重视策展人的作用,有意识地开始用西方较为成熟的艺术体制的来策划自己的展览,并渴望自己的作品在艺术史的序列中得到批评与梳理。只有在一定基数基础之上,我们才有可能期望优秀的独立策展人出现。毕竟谁也不能保证,在这些独立策展人中,就一定不会再出现侯瀚入、小汉斯这样的独立策展人,在无序混乱的策展实践中,对传统策展理念有新的突破,给我们带来新的期许。 我们在这里提出独立策展人泛滥的问题,与提出批评家写应酬文章、坐台批评一样,都是忧虑这种混乱浮躁状态对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破坏。而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近三十多年的发展,恰恰是在各种探索或混乱中逐渐建立起今天的艺术生态的。君不见,八十年代初,哪位画家能搞到一本别人没有见过的国外艺术家画册,稍加模仿,转眼就成为全国重要的艺术家,这种方式今天已没有市场。我想独立策展人也是这样,没有遍地开花的策展,就没有竞争,就没有优胜劣汰,物以稀为贵,策展人的权力就会过分集中,就像批评家组团批评一样,形成学术上的垄断,话语的霸权,这种伤害较之于混乱的策展,对当代艺术生态的破坏也许更加严重。在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现实面前,没有谁有资格批准谁是否可以做策展人。大家都在探索中行进,我相信在数量众多的独立策展人中,终究会有几位留下来,成为优秀的策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