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室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资讯 > 国家政策 >
寓教于“博”:馆校如何开启“博悟之旅”?
时间:2017-07-29 09:43 来源:黄河艺术网 作者:黄河书画网 点击:

寓教于“博”:馆校如何开启“博悟之旅”?

中国国家博物馆认知系列课程

  2016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中引述了博物馆VR技术的材料,博物馆题材一度在教育领域引起关注。今年,博物馆题材再次受到高考命题人的“青睐”,北京语文卷试题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高达24分值,从而引发社会对博物馆与教育相结合的话题讨论。为此,本报特选取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成都“草堂一课”、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案例予以报道,并探讨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与载体,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职能。

  “不参观博物馆,不了解文物及传统文化知识,高考都不好拿分儿!”这是今年北京高考考生的普遍感慨。其实,近年来不只北京,全国多地的高考试卷中,关于博物馆、文化遗产的内容比重均逐年增加。如此趋势,说明我国的教育体系已把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点。而我们的博物馆体系,在此方面又有哪些实践与开拓?博物馆教育与日常课堂教育如何互动?学生们如何从一列列静态的展柜中,习得文物的“活”知识?

  2015年公布的《博物馆条例》指出,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说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与载体,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在当代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如今,馆校携手合作、编写应用教材、拓展综合课程、强化讲解团队……在博物馆,一系列教育实践正在进行。

  国博:馆校合作,用系统课程开启学生的“博悟之旅”

  “博物馆讲解、博物馆讲座、博物馆教育活动和博物馆教育课程是中国博物馆常见的教育形式。”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主任黄琛介绍,如今,前两个教育形式在我国大多数博物馆都已普遍开展,也是博物馆教育最基础的部分。“但博物馆教育活动与教育课程的研发,尤其是后者,目前还未得到广泛开展。”

  2015年7月,国家博物馆和北京史家小学组织专业人员共同开发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整套课程是专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的一门依托博物馆文化资源,从认知自然入手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进行梳理总结的综合实践性课程。黄琛介绍,在3年多的时间里,国博和史家小学抽调4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开发团队,先后完成了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学科统筹工作。课程内容包括“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音乐辞戏”四大主题,共计32组教学单元,136课时教学内容。

  “在由一件件文化遗产构建的广阔时空里,孩子们怀揣敬畏之心,向智慧敬礼,向文明鞠躬。我们相信,在这里,孩子们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放置于中华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从中所寻找到的自我身份认同与归属感,会形成孩子的终身记忆。”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教师吴丽梅说,在博物馆课程的主题分类学习中,青少年进行各学科知识的联动,他们以文化器具为线索形成的贯穿古今的思维方式,多角度认识真实世界的哲学思想,成为课程的最大价值。

  2016年9月,国博再次携手史家教育集团和新蕾出版社,为孩子们编写了《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博物馆教育系列丛书,共计15册。课程内容更加突出实践性,旨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发展。

  如今,博物馆教育课程已成为史家小学学生的必修课,在校期间他们都会利用这些教材,走进博物馆,系统接受博物馆教育。这一系列课程未来还将推广至北京市东城区多家小学。

  今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当天,国博社教部的工作人员还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首次带出京城,推广至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目前,由国博与北京第四中学共同开发的“中华传统文化养成教育——中学全学科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正在编写中,课程属综合实践性校本课程,内容贯穿全日制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的全过程。

  四川:“草堂一课”“乐智三国”,寓教于“博”

  在四川成都,最有特色的博物馆教育成功案例当数“草堂一课”。该课程是专门面向青少年群体的博物馆社教项目,自2012年推出后已累计开展教学活动701次,参与学生6.1万人次。

(责任编辑:马大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17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24小时咨询电话:0371-22303902 联系人:刘小姐 黄河书画网 QQ:3463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