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水墨,是中华大地上特有的艺术形态,千百年来亦是整个东亚地区的主流艺术。在经历20世纪扰攘之痛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全球化渗透,被文学家和艺术家视为永恒象征的水墨,黄河书画网,已然导致不可逆的地理与生态丕变。面临式微危机的水墨传统和文化,是否可能重拾主动性与创新的动能,进而回应当代世界的现实,值得我们探讨。 …
水墨,是中华大地上特有的艺术形态,千百年来亦是整个东亚地区的主流艺术。在经历20世纪扰攘之痛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全球化渗透,被文学家和艺术家视为永恒象征的水墨,已然导致不可逆的地理与生态丕变。面临式微危机的水墨传统和文化,是否可能重拾主动性与创新的动能,进而回应当代世界的现实,值得我们探讨。 展览现场 6月17日,“声东击西──东亚水墨艺术的当代再造”展在银川美术馆拉开帷幕。来自中国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27位艺术家用120余件(组)代表作,展示东亚水墨在当下的再造状况。据本展策展人王嘉骥介绍:“此次展览不仅是讨论材质如何应用的问题,也是探讨水墨在当代与历史传统间的有效性如何。参展艺术家大都以跨越东西媒材的方式,在贯穿东西的全球化语境下,去观察水墨是否还有新的可能性。” 展览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谢素贞表示:“水墨是美术馆必须关注的议题,而水墨在东西方文化上交流和分野更应是美术馆与大家交流和探讨的区域。”东亚作为水墨传统的主阵地,却在西潮进逼的严苛现实之下渐失其在艺术史上的主流位置。在梳理的过程中,策展人将中国大陆艺术家分为“质变而形变的山水”(尚扬、徐冰、黄致阳、邱黯雄、屠宏涛)、“中国大陆现当代水墨艺术的新潮”(任戬、宋陵、徐累、王天德)、“写意与抽象”(余友涵、梁铨、严善錞、江大海、林延)三个部分,完整呈现了“85思潮”以来水墨的前卫性与社会议题的对话,以及写意抽象在历史中的变化。而中国台湾地区(李义弘、李茂成、潘信华、杨世芝、王雅慧、吴季璁)和日韩两国(张相宜、藤原志保、上原木吕、金浩得、安美子、郑光熙、三濑夏之介)呈现了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东亚地区寻找水墨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参展艺术家尚扬表示,水墨的文化独特性体现于文化性格、文化气质和文化表达中,而东方文化在经历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洗礼后,经由各个领域的艺术家进行生产创造,产生了多种可能走向未来的方式,便是本次展览最为重要之处。 展览现场 当然,以“再造”作为思维的前提,本展并不局限于邀请仅以水墨纸绢作为素材的作品,也包括了装置、视频等,它同样重视艺术家创作的问题意识与观念转化。正因如此,展览主题“声东击西”一词的语意,除了在东、西方文化交会的层面上反思水墨艺术当代再造的可能之外,也期待能激荡出多重的诠释及创作上的可能。1999年,徐冰受邀前往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区生活一个月。期间,他重拾传统的笔墨,作了一些写生作品。不同于纯粹的绘画,他的风景以汉字组成。观者现场所见的《背后的故事》,就是一幅幅以山、水、木、林、石等文字符号形构的景致。这样的“文字风景”,也是对于传统山水绘画“语法”的重新思考。王天德偶然于2002年发展出以香“灼”画的风格。他在预先绘写了书法或山水的纸本上,进行炙烫的动作。烧蚀所造成的断裂与毁损,不仅暗示伤口,更指向心理和精神的创伤。借此,王天德将中国文化主体空洞化的历史事实暨当代现状,显形在观众的眼前。台湾艺术家吴季璁作为年龄最小的参展艺术家,也是唯一一位“80后”艺术家,他的作品《烟林图之二》与《小品之五—樱》再现景物在空间中缓慢变换的样态,延长观者凝视自然的时间。吴季璁写道:“某些无以名状的情感和记忆,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消逝……”《皴法习作》针对传统山水画的“皴法”概念,重新予以诠释。从2015年发展迄今的《氰山集》系列,也在相同的技法基础上,运用剪辑拼贴的手段,于画布上重组与裱贴,形成蒙太奇式的影像山水──此举,的确堪称水墨艺术的异质再造。参展艺术家徐累参观完整个展场后告诉记者:“这些作品与艺术家们具备着某种共通的气质,书画家百科,但又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性,展览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宏观的方式与角度,去对水墨进行文化及美学上的观看。” 展览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