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安·史法的《拉比的猫》(Le Chat du Rabbin)是一部法国实验漫画,2002年出版第一册《成年礼》,之后连续推出5册,2012年又改编成动画电影《犹太长老的灵猫》。短短十五年间,它被翻译成德、英、西、阿拉伯、希伯来等十二种语言,中文版(结集出版了前4册)也紧随其后,经北大法语系张怡老师数度打磨,2016年底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 三联书店出版的《拉比的猫》中文版 《拉比的猫》有趣可爱,但乍一看真算不上“美观”,尤其是没上色的线稿,灰蒙蒙一大片显不出重点,有些部分简直奇怪;人物歪七扭八,造型不准,同一形象在不同格子之间相差很大;动作描绘稚拙随意、背景粗糙,等等。从画技上说,《拉比的猫》并不出色,作者好像都没太认真而是闹着玩儿,硬要说漂亮好看,似乎不是特别诚实。 未上色的线稿,黑色部分并不总是阴影。大家来找茬:前4幅里猫在哪儿? 这种诡异的画风可苦了电影工作者,在制作动画的时候,既要保持史法原作中独特的造型效果,又要符合动画邻帧之间不能相差太远的技术要求,因此在人物和背景的重置上花费了大量精力。 动画版的场景(右)和原作(左)的对比:原作相当平面化、缺乏细节 漫画和动画里的猫,前者(上图)显然是“放飞自我”的 史法是一个画技需要拯救的漫画家吗?浏览他以前的作品,似乎也不总这样,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这部作品呢?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作者信息中史法的标签是“绘著”——看看《巨塔》,写的冯索瓦·史奇顿为绘画作者、贝涅·彼特为文字作者,《黑猫侦探》也是,编剧胡安·迪亚兹·卡纳莱斯,绘画胡安霍·瓜尔尼多。漫画的文字和图像两种不同的语言一般都会交给不同的能人去处理,而史法则一人身兼两职。这样的创作,有多少细节可以探测? 相对陌生的欧漫 中文里“漫画”这个词,最早见于宋人笔记“以嘴画水求鱼”的“漫画鸟”名,20世纪初吸纳了日本幕末、明治时期盛行的体裁“漫笔随意而画”,改革开放后到现在又嵌套了更多的东西,仔细想想,“漫”是什么意思?漫画是单格还是多格?单页还是多页?幽默夸张还是讲故事?讲当下、真实的事还是历史、虚构的事?似乎都是有的,简单地说,可以分成单幅的讽刺漫画(caricature)和连环的故事漫画。 连环的故事漫画跟古已有之的插图其实原理差不多,区别在文字和图的关系:插图跟文字的对应性一般都比较弱,而漫画把旁白或对话(如果有的话)以图解的形式放在画面底部,具有更强的绑定关系。在后来的发展中,单个图片、或者图与图的关系更是替代字词句,成了讲故事的主要方式。 故事漫画在世界上有三大体系,我们最容易接触到的是日式漫画(Manga)和美式漫画(Comics)——前者在中国有不少出版物,后者主要作为IP形象。当代日漫是二战之后从美国引进的一种流行文化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跟美漫分庭抗礼,但卖点还都一致注重搞笑、休闲、非正式的群体趣味。 这两者之前,是以法国-比利时漫画为代表的欧洲漫画,路线几乎完全不同。欧漫的自称是BDs,也就是法语的bandes dessinées,意思是“被画了的带子”,表述最初的流程:一种比较随意精简的绘画,带状顺序排列呈现给读者,天然具有复数(多图)、连环的性质,所以在临近的荷兰语甚至被简称为“条儿”(strips)。欧漫中出现过不少严肃的、文学性的主题,上世纪六十年代介绍到美国的时候,一部分超过每期32页的杂志工业标准、可以直接成书,由此获得了“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的他称。 文学插图,需要读者自己从旁边的大段文字中找到对应的文字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