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张郎郎个展“一个文人的‘从心童画’”在清华美院美术馆开幕 展览前言 郎郎把自己的绘画定义为"文人画"。作家作画,艺术家写作该是很自然的事,只是选择不同的媒介、不同形式说故事,表达情感,与人精神沟通,在郎郎作品上,他的超强的文学表现能力转化为有力感人的线条笔触,绚烂动人的色彩,充满张力的构图,而其背后是他丰富厚重的人生体验,深沉的文化积淀,与人性的光彩。 张郎郎作品中鲜亮的用色,随性的用笔,几分天真妙趣,呈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这代人不同寻常的特殊人生经历,曾经的生与死的惨痛,透过画笔成为对生命的颂歌。在他的画上也可以看到他继承父亲对毕加索绘画风格的热爱,试图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也许郎郎不该纠结是做画还是写作,向众人说故事时他是一位作家,向自已倾诉心声,表现自己时他是一位画家,对我们来说祝福他有更多著作与作品问世! 王敏 “明朗的绘画照亮展厅" “1943年11月,张郎郎出生于延安,在‘马背摇篮’里长大,是名副其实、根红苗正的‘红二代’。他跟着一路打仗的部队进了北京,在像‘育才’‘101’‘四中’这样干部子弟成堆的学校上学。那个饥饿而又狂热的年代,无数少年被压抑住的光芒,他却轻轻巧巧、活活泼泼地如数绽放出来了。” ——吴虹飞《张郎郎 在死刑号的日子》 提到张郎郎这个名字,很多人立刻便会联想到那个在文化大革命中历经劫难的典型的文艺家庭。张郎郎的母亲是曾被称为“大有小鲁迅之风”的作家。而他的父亲则更为著名的美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张仃。大家对于张郎郎的了解,更多的集中在他作家的身份、著作《宁静的地平线》、几乎与“X小组”同时成立的文学沙龙“太阳纵队”,书画家百科,以及那段艰险难熬、危机四伏、闪烁着传奇色彩的生命经历。而作为画家,我们对张郎郎了解的不多。 张郎郎个展开幕之前,展厅中已是摩肩接踵 7月8日上午,烈日晴空,黄河书画网,在清华学院美术馆一楼的展厅中,却挤满了来参观张郎郎个人画展——“一个文人的‘从心童画’”的观众。众多的观众里,既有美术领域的“大咖”,亦有张郎郎多年来的亲友宾朋。人们将展厅中部,面积不算太大的天井部分(展览开幕仪式举办地)围满,都想在此一睹张郎郎的绘画艺术。“我要在此由衷的感谢大家,我真的没有想到有这么多人来到现场。”张郎郎在致辞中说道。 张郎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下方左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巨德(下方右侧)分别致辞 北京秋醒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冰(上方左侧)、华融信托总经理沈易明(上方右侧)、张郎郎101中学同学会代表(下方右侧)等嘉宾分别致辞 实际上,这并不张郎郎第一次举办画展,早在四年前的798艺术区,他就曾“匆匆忙忙”(张郎郎语)地拿出了20多张作品。但这次展览不仅呈现了张郎郎对自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遗失作品的复刻,也展示了自己近些年来,风格日趋明朗的丙烯画作品。 展览现场 在开幕式上,张敢谈道:“张郎郎是学美术理论研究出身。人们常常开玩笑道,学美术史的人,对历史了解的太多,却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最喜爱的艺术,更谈不上合适、充分地表达。但张郎郎显然是很清楚的表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对象。”而刘巨德回忆了在张郎郎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不公待遇的那段伤痕岁月,他谈到,张郎郎身上最可贵的是那份与生俱来的阳光,他用一颗纯真的童心面对岁月中的不公正,没有去怨恨,而是宽容和乐观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