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雅昌观察】炫酷时代 如何用书画做一场好展? 故宫四僧书画展,模拟古代僧侣的起居生活之所搭建的禅房 作为一名忠实的看展观众,我希望看到的传统书画展,似乎是梅兰竹菊古色古香的;希望看到的现代个案研究展,似乎是研究透彻,充满纪念感的;希望看到的当代书画大展,是耳目一新,具有当下趣味的。这是笔者对一场书画展的期待。 在当下发达的网络时代之下,各类当代、科技、未来展赚足了观众的眼球,看多了Teamlab式的展览,大众的眼光和品味自然早已不能和几年前同日而语。想必,会特意前往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的观众,对于展览的期待值会比我更高,比我更挑剔。 这是社会发展给传统美术馆、博物馆带来的思考,更是给中国书画带来的挑战,在充满炫酷的艺术展览时代,如何用一场书画展来吸引观众?我们企图在茫茫展海里寻找到那些值得借鉴的方式。 从凑热闹到看门道 即使不少人对于传统博物馆的印象还没有完全转变,但毫无疑问,“挂画”时代早已过时。就像如今去故宫武英殿看“四僧展”的观众,跟两年前排队看《清明上河图》的观众,或许眼光已经有了些许变化。至少去看四僧展的观众们,不再仅仅将某一件明星展品当作参观展览的唯一标准。 如果选择一个案例,故宫四僧展必然值得一说,他虽然没有像《清明上河图》那样引发京城公众排队和赛跑,却也是近几个月来关注度持续颇高的书画展。作为展览策划团队之一、故宫书画部王虎在介绍四僧展览时,除了谈及作品之外,着重向媒体和观众介绍的是策展团队在整个四僧展展陈设计上所下足的功夫。 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四僧书画展 其实,细心的观众都会发现,从武英殿展览入口开始,四僧展览就呈现出了与以往的传统书画展的不同气息,先是一袭黑色西装革履、带着墨镜和黑色口罩的帅气“守门者”,配上四僧独居特色的签名排列和奇石,这样的场景搭配起来颇具当代气息。 展厅前殿搭建了一间禅房,模拟古代僧侣的起居生活之所 展厅后殿仿制了古人的琴台 “展厅前殿搭建了一间禅房,模拟古代僧侣的起居生活之所,展厅后殿仿制了古人的琴台。希望营造一个文化体验的空间,而非简单的展陈。”王虎介绍,禅房内的四条屏各取四僧一件作品中的局部,组合成四条屏却也并无违和感,古典家具加以淡雅古朴的插花、香道,展厅后殿仿制了古人的琴台,电子明月则交替放映黄山实景与四僧所绘的黄山图景。整个四僧展在整体色调把控、展厅亮点突出、景观搭配烘托上均有不小改变,王虎介绍,这些方式都是希望突出“禅”、“雅”与书画的结合,想改变突破旧有的书画展览模式,而目的,自然是想为观众营造一场既优雅又贴合古代艺术家精神气质的参观氛围。 “如果说当下的博物馆展览,不同的作品都依然用一模一样的展厅、墙面和玻璃罩,那已经不仅仅说明博物馆不够专业的问题,而是对观众不顾责任问题。”随着博物馆自身研究与展览机制的改变,近几年来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华艺术宫、浙江博物馆、北京画院美术馆等美术馆博物馆推出的展览都值得点赞。 大型美术作品展,重要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消解 更容易掉进陷阱的“当代书画” 如果说传统书画可以用讲故事来吸引观众层层深入到思考和观众中,那么纵观当下的大型书画展,则更为尴尬,大部分综合性大展中,作品品类繁多、尺寸不一、风格多元,却也只有类似的展示方式,尤其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相互消解,这类当下的书画展,比传统书画展更容易掉进“挂画”的陷阱里。 “过去我们做展览,总是以大型综合性展览较多,总是认为大展才能产生影响力,将所有门类和专业的艺术家集中到一起,那样的确可以呈现一种总体面貌和需要。但是在那样的氛围下,有一个关键问题:个体艺术家变得非常渺小。”这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在思考的问题。的确,像中国艺术研究院这样的机构,仅创作院就有七个,艺术门类多,做大展不容易,推出艺术家个体更并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