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 郑岩《看见美好:文物与人物》 本书不论是谈物、论人,还是对创作手法的解析,都是对美的追寻——艺术之美及其背后的人性之美。书中所涉及的古代艺术品,大都是考古发掘所得。作者试图用文字对艺术品进行再次发掘,即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来发现古代艺术品内在的价值。 作者丨郑岩 中央美…
郑岩《看见美好:文物与人物》 本书不论是谈物、论人,书画家百科,还是对创作手法的解析,都是对美的追寻——艺术之美及其背后的人性之美。书中所涉及的古代艺术品,大都是考古发掘所得。作者试图用文字对艺术品进行再次发掘,即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来发现古代艺术品内在的价值。 作 者 丨郑 岩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书画家百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与考古学。著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中国表情:文物所见古代中国人的风貌》《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以及《山东佛教史迹:神通寺、龙虎塔与小龙虎塔》(合著)《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合著)等书。 我年少时沉迷于画画,读书不够,也没有做过作家梦。后来画没有学成,学了考古。考古学的训练讲求章法规矩,所以我未能在辞章上用功夫。大学毕业后,我枯坐于门庭冷落的博物馆,除应付各种杂务,也胡乱翻书,偶然写点札记,都十分零碎。后来读博士,我仍学考古。实际上,我始终没有多少机会参与田野发掘,算不上合格的考古工作者。我现在从事的专业是中国早期美术史研究,这在一定意义上,算是弥补了一下少年时代的梦。 这些文字多多少少与我的学习、工作经历以及兴趣有些关系。重印这些短文,对于别人来说意义不大,真可谓祸枣灾梨。但其中早期的一些,对于彼时的我(一位二十多岁寂寞无助的年轻人),还是有些意义的。除了强化自己的文字基础外,那些印成铅字的杂稿也时时鼓励我一下,给我一些希望。有些零星的想法,开始以札记形式写出,后来则发展为较正式的论文。 这20篇短文彼此没有什么联系,有的是兴之所至,随手写成,有的是朋友约稿,不得不写。较多的是关于中国考古学和早期艺术的札记,也有的写年画、照片,另外又从2004 年出版的通俗读物《中国表情——文物所见古代中国人的风貌》中抽了两节,少数文字略加调整,但总体上保留了原来的面貌。 书中所涉及的古代艺术品,大都是考古发掘所得。我试图用文字对艺术品进行再次发掘,即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来发现古代艺术品内在的价值。它们的美好,不经过再发掘,即使看了,也未必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