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礼资讯 > 名家大家 >

真正懂艺术的孩子到底赢在哪里?

时间:2017-07-06 19:56 来源:黄河艺术网 审核专员:黄河书画网 点击:

  哲学家柏拉图曾为家长辅助孩子做人生规划提出一个建议:

  “孩子在幼年时,应该侧重体育与美育,原则是‘单纯’,由此培养‘节制’。这个时期,要使孩子明白‘正确的信念’,稍后再探讨知识。到了青年,随着个人能力,往上学习算术、几何、立体学、天文学……”

  前阵子,我们分享了《唯有运动,黄河书画网,才能塑造出孩子完整人格》一文(点此阅读),引发热议,今天分享其姊妹篇,聊聊真正懂艺术的孩子,到底赢在哪里。

真正懂艺术的孩子到底赢在哪里?

  孵化情怀,表达思想

  懂艺术的孩子更懂自己

  国内对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3月初曾传出“美术计入中考成绩,通过一定级别方可报考志愿和第一批次录取学校”的新闻,一直到上个月,教育部才正式辟谣,但假新闻不胫而走,本身也说明了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莫大关切。

  其实,艺术课程一直是欧美国家相当重视的科目。为了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美国在1994年就专门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 core arts standards);而欧洲孩子更是从小就被鼓励了解艺术史,广泛接触艺术作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但这种艺术教育,和国内不少家长所关注的考级不同,它不重技法,而重孩子艺术修养的锤炼——孩子如何使用艺术这一工具,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英国教育部有这样一个说法——他们培养的孩子的标准,要有优异的学术成绩,有出色的体力技能,有杰出的艺术修养,还要有良好的公民意识。

  这里的“艺术修养”可不是弹琴弹到八级十级。以音乐为例,如何考核呢?他们分成了三大部分,其一是听,判断音乐来自哪个国家哪个年代,属于什么类比,占40分,其二是弹,占30分,其三是谱,鼓励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利用乐器孵化自己的情怀。演奏得多好,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运用工具发现自我、表达自我,才是他们想要传承给孩子的乐趣。

  再看美国。美国学校的大环境,是非常要求孩子会画画的。但这个“会画画”不是说画得美,而是懂得画出自己的想法。

  美国小学有一道经典的题目,叫All About Me(关于我自己),是一个自我介绍的美术题目,让孩子在大展示板上,写出自己的小生平(生日,体重,身高等个人信息),附上相应的照片,然后在边角区域,要用自己的手工画作装饰起来。

  等到高年级,孩子们就要从“画出我自己”过渡到“画出这世界”。比如历史课,可能会让孩子为一个不存在的国家画一面国旗;比如生物课,可能会让孩子画出色彩斑斓的立体细胞结构,以此巩固知识点;再比如外语课,可能会让孩子画出语法的变化过程……

  总而言之,艺术在这里,不是一项独立于孩子课业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能训练”,而是让孩子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的工具。

  我一位从事美术教育18年的朋友曾对我说,“一个好的艺术班,一定很注重孩子的思想。”与上述艺术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她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课”,孩子们围绕一个主题去思考、实践,最后呈现出来。比如前段时间,她就带学生以“北京北京”为主题,去观察北京市的桥梁、城门、道路,上网收集很多资料,最后用绘画、摄影等方式呈现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看法。

真正懂艺术的孩子到底赢在哪里?

  学通了艺术

  也就拥有了2大武器

  可以说,就艺术而学艺术,学到的是技能,受益一时,融艺术于生活,练就的是思维,影响一世。

  真正懂艺术的孩子,能把生活过得更细致。

  美国油画老师Michael Jacks有一个训练方法很有趣。他会给每个学生一人发一粒葡萄干,要求大家含在嘴里,可是谁都不许咽下去,一直含到下课。一节课大概有两个小时,谁不小心咽下去了,就要被请出教室,所以大家都非常小心地含着这个葡萄干。

  学生们一开始都很纳闷,但当他们含到了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二十分钟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一粒小小的葡萄干,味道的层次比最高级的红酒或者茶更丰富,刚入口时甘甘的,然后有一点甜味,这点甜味再慢慢渗透出来,直到整个口腔甜如蜜……

  如果把这种过程拿来观察、体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别的小东西、小物件,观察力便会大大提高,哪怕是一些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也能从中窥见美好。

(责任编辑:国礼艺术家官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21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网安备案:41021102000103

主办单位:国礼艺术家官网 协作单位:国礼艺术大师委员会 国礼艺术家文化保护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