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礼艺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新闻 > 书画新闻 >

钱镜塘:一个“以商养藏”的大收藏家

时间:2017-07-05 16:21 来源:黄河艺术网 审核专员:黄河书画网 点击:

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 钱镜塘像 钱镜塘山水画横披 钱镜塘(1907—1983年),原名德鑫,字镜塘,晚号菊隐老人,后以字名世。钱镜塘原籍浙江海宁,为吴越王钱镠30世裔孙。其祖父钱笠群、父亲钱鸿遇均做过清朝的小官,且皆善丹青翰墨,爱好书画收藏。钱镜塘自幼深受家庭环境熏陶,善画,能治印,爱好诗词戏曲。钱镜塘…

钱镜塘:一个“以商养藏”的大收藏家

钱镜塘像

钱镜塘:一个“以商养藏”的大收藏家

钱镜塘 山水画横披

  钱镜塘(1907—1983年),原名德鑫,字镜塘,晚号菊隐老人,后以字名世。钱镜塘原籍浙江海宁,为吴越王钱镠30世裔孙。其祖父钱笠群、父亲钱鸿遇均做过清朝的小官,且皆善丹青翰墨,爱好书画收藏。钱镜塘自幼深受家庭环境熏陶,善画,能治印,爱好诗词戏曲。钱镜塘临帖学习书法,照着石印版的《芥子园画谱》学画山水;钱镜塘也读报纸,虽然上海的报纸投递到海宁要晚两天,但总体上他了解外边的社会发生了些什么。钱镜塘对上海地区浓厚的艺术氛围留下深刻的印象,此间他开始涉足书画收藏,也向朋友们展示他雅好丹青的一面。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逃难来沪的人很多,其中不乏世家大族,许多人为生活所迫低价转让所收藏的历代字画。钱镜塘用二千银元开始了他的收藏生涯,他抓住了机会,低价购入一批明清字画。之后局势趋于太平,涌入租界的富人很多,待安顿下来后又回头购买字画点缀门面。这一进一出让钱镜塘赚得了收藏生涯中的第一桶金。此后他在复兴中路(1943年前称辣斐德路)近重庆路处租门面开了家古董店——六莹堂。随后,钱镜塘以六莹堂为平台,在上海多次举办历代书画展销,认识了多位名家。

  精明的钱镜塘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了扬长避短的收藏策略,那就是选择年代较晚的海派名家的书画和明清地方名家的书画入手收藏。一来自己身处上海,海派名家的书画量大易得,且精品颇多,有充足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名家特别是自己家乡海宁等地的书画名家的作品,如明代李因、清代画僧六舟的书画,自己本就有收藏,鉴定方面自然也积累了不少心得。有了这样的基础,至1936年9月,钱镜塘成功地举办了五届书画展览,六莹堂在上海也开始小有名声。由此,钱镜塘信心大增,无论是用于收藏的资金还是藏品的质量都有了不小的起色。这也更坚定了一个后来贯穿钱镜塘整个鉴藏生涯的宗旨——以画养画,留下优秀的和自己所喜好的,出卖自己暂时不需要的,获得的资金又可以再次用于作品的征集之中。钱镜塘的藏品和资金就在这个模式的流通过程中不断得到扩充和丰富。

  在《申报》所刊“六莹堂古今名人书画第五次展览会”的展讯旁,即有钱镜塘的如下自述:

  鄙人雅好书画,殆成痼癖。遇古今名流手迹,往往浏览展玩。动废寝餐,观之不已。辄思购而致之,私为己有。积以岁月,箧衍遂兹。粉蠹汗牛,家珍徒拥。然看囊之钱有尽,嗜古之欲无穷。有时续遘新赏,爱有所迁,而力有所绌。转辗寤求,惟有踅斥旧藏,公诸同嗜庶几,易则两全,各得其所。虽曰市道必有可观,黄河书画网,因是四届举行,购者叹为观止,今复续有贡献,仍循囊例臚,列名品以供鉴家采择。六莹堂主启。

  在这段自述中,钱镜塘特意强调了自己的个性和举办书画展览的初衷,那就是因为个人“雅好书画殆成痼癖”,但是困于资金不足、能力不及,惟有将旧藏公诸于各位同好,大家互相交易、各取所需。

  考察钱镜塘日后在中国书画收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这一切还只是小试牛刀。

  1937年上海爆发“八·一三事变”。上海地区陷入混乱状态,许多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纷纷抛售书画藏品,市场上又一次出现了名家字画贱如萝卜白菜的行情。钱镜塘是尝到过甜头的人,他匆匆从上海赶回老家,说动祖父和父亲低价出让房屋田产,仅携带现钞和所藏名家字画避居上海。他还雇佣了一批人,成天蹲守或游走于五马路等古董市场,一旦遇有故家旧族出让古物,立即上前看货揽货。有了如此谋划,他总能比别人先一步买到好的藏品。统计资料或许有些夸大,钱镜塘在此期间一下收进的古旧字画数量多达3万余件。据老辈人回忆,那时的六莹堂内名家字画堆得满坑满谷,用宁波话说是蟹也爬不进了。随便打开一件,不是四王的山水就是扬州八怪的花鸟,其盛况可以想象。钱镜塘将出售房屋田产之资用以购入历代名家字画,此举被圈内称为收藏界的大手笔。

(责任编辑:国礼艺术家官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23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网安备案:41021102000103

主办单位:国礼艺术家官网 协作单位:国礼艺术大师委员会 国礼艺术家文化保护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