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随着近年的拍卖行情看涨,名人手稿出现了危机。 据报道,最近日本拍卖市场即将拍卖“鲁迅手稿”《“靠天吃饭”》。但是,学术界稍微一考查,就知道明显是造假的:原件在国家图书馆库房里已经躺了六十多年,并且早已被印入了《鲁迅手稿全集》,印行也已三十多年,人们只要…
随着近年的拍卖行情看涨,名人手稿出现了危机。 据报道,最近日本拍卖市场即将拍卖“鲁迅手稿”《“靠天吃饭”》。但是,学术界稍微一考查,就知道明显是造假的:原件在国家图书馆库房里已经躺了六十多年,并且早已被印入了《鲁迅手稿全集》,印行也已三十多年,人们只要拿来跟影印本一对照,就知道是假的了。这个“手稿”用的是“国立北京大学稿纸”,殊不知鲁迅晚年根本不用这种稿纸 (事实上整部《鲁迅手稿全集》也没见过这种稿纸),而是用自己印的绿格稿纸写文章的。拍品书法模仿水平也低,一看就不是鲁迅手笔,还居然把鲁迅1935年的文章改成1932年,又画蛇添足加上一句话,似乎想造成“不同版本”的印象,但根本经不起查考。比之之前的几件假手稿,造假手法低劣得多,简直令人哭笑不得。造假者为什么敢于造到海外去了呢?无非欺日本人可能看不到鲁迅手稿原件,甚至看不到《鲁迅手稿全集》吧。 鲁迅手稿是目前拍卖市场上被炒得最高的作家手稿。最极端的例子,是1934年的一封致陶亢德信,仅两百多字,2013年拍卖到近七百万,每个字值三万元。在这种行情的吸引下,造假者自然蜂拥而来。之后几年内,市场上接连出现了多件“鲁迅手迹”,后来多数被证明是假的。这种造假几乎没有风险,即使被识破,也只不过少赚一些,不会负法律责任,而且仍然可以蒙骗一部分心怀侥幸的人们,卖个几十万不会太难,造假成本却低廉到与卖价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加严重的是,由于造假者的搅和,市场上出现了一些真假难辨的“手稿”,虽然目前还常常有人出来辨伪,但是却不一定每次都能识破。或许正如《西游记》里的妖精们,前头刚被大圣打了,化作一道青烟而去,转身却改头换面又来了。而且造假的手法、技法正在不断提高,从扫描影印到拼接组装,再到临摹,有的临摹者已颇有几分神似。而一旦不能识破,假的就变成了“真”的! 这次只卖几十万,下次可能就可以卖几百万了! 再下次,如果有人将它提出收入《鲁迅全集》,怎么办?编者如果不收,必将受到质疑,如果收了,那后果将是什么?鲁迅手稿还是鲁迅手稿吗?《鲁迅全集》还是鲁迅的全集吗? 再者,由于炒作的推动,近年其他作家的手稿拍卖行情,也在水涨船高。例如茅盾的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已经拍卖到一千二百多万元,无论真假,以后就成为市场行情的风向标,吸引着更多的人到这个市场来淘金。事实上多年以来,在书画市场上名人手迹已经假货泛滥。据说,启功先生在世时,面对潘家园地摊上叫卖20元一张的“启功书法”,只好苦笑道:“他们比我写得好!”可以预见,随着现当代作家手稿行情看涨,今后作家手稿的造假将会愈演愈烈。 目前的书画造假,还多半只涉及艺术欣赏方面。但如果意欲混淆视听之徒造出一些涉及重要人物评价的文章、书信“手稿”、题款等等 (事实上前些年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案例),那将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假如有人造出一封鲁迅卑躬屈膝、卖友求荣,尽显人格卑污的书信,而又不能被识破,岂不是将对鲁迅整体评价产生严重后果?这种无底线的“瞒和骗”行径,在手稿造假频现的当下已经不是不可想象的了。 虽然市场被造假者搅乱了,但是人们却难有良策应对,别说处罚了,连阻挡它们进入市场都不容易。目前的造假被揭露,往往是在事后,书画家百科,且人们最多给予道义上的谴责,对方还可以狡辩甚至反唇相讥,一不留神还会反咬一口……因此虽有一定震慑作用,书画家百科,但打击力度有限。 怎样才能杜绝假手稿鱼目混珠骗取暴利?要破解这个难题,需要社会与拍卖公司、监管部门联手。首先,拍卖公司要尽力阻止赝品手稿进入拍卖。拍卖公司的专家团队要真正发挥作用,对拍品进行筛查甄别,对可疑拍品要组织专家会诊,决定是否上拍。其次,加强对鉴定专家的管理,专家自己也要增强识别能力与专业操守。目前一些专家不注意自己的影响与作用,没有深入研究就随便为拍卖公司站台,还有一些专家跨领域鉴定,发表不专业意见,误导市场,需要加以规范甚至培训。第三,拍卖公司对有卖假记录者要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参拍权利;政府监管部门也要把拍卖公司拍卖赝品的行为记入诚信档案,限制其经营行为。只有多管齐下,才能遏制目前手稿造假愈演愈烈的趋势。不然,名人手稿的处境会越来越不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