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齐白石的一件绘画作品:
这件作品包含如下几方面价值: 政治价值: 齐白石因主张农民朴实的趣味,曾说“白菜为菜之王”,被推崇农民路线的毛泽东所欣赏。 社会价值: 齐白石早先结交艺术大家,受到推荐,又加上其绘画题材多带有祝福意思,雅俗共赏,在文人和百姓中都有市场,曾在上海展览一次就卖200多张画。 视觉价值: 画虾线条流畅有工匠的精细,又发挥出水墨的文气,生动有趣。 基于以上三点,齐白石的作品随着时间有了经济价值和历史价值。 注意到了么,这里没提“思想价值”,是不是有点颠覆感? 实际上,从艺术史的逻辑看,齐白石的绘画思想性也有。 主要是改变了原来文人画那种不接地气的酸腐气,让生活中的平常事物比如白菜、蝈蝈进入水墨,让艺术生活化,有一定的创新。 但是,中国那个历史阶段的时代主题是重建经济体系,融入世界规则。 齐白石的作品中大多是文化趣味和传统思想,看不出对大时代的预见和结论。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艺术品为什么会升值,怎样才能升值? 从理论上说,只要是艺术品都会升值,从来没有哪个民族的艺术品经历了浩瀚历史反而贬值。 只不过,艺术品的升值有快有慢,在时间中呈现曲线上升的状态。 我们从事艺术品投资,需要一些方法筛选、人为促成升值空间更大、价值变现更快的艺术品,这就是本期的主要话题。 特别提醒:咱们所说的艺术品的升值,不是艺术圈内说的升值。 艺术圈内说的升值,潜台词升的只是“艺术价值”,其实这是圈内心知肚明的、表面正确的、尸骨累累的大坑。 一切不谈变现的升值都是耍流氓。各位稍加留意就会注意到,许多画廊和艺术品经纪人推荐作品的时候,只夸大艺术品升值,绝口不提流通和变现。 通俗点说,这样的艺术品投资就是“肯定能增值,但什么时候能变现不知道,看运气吧”。 这样的锅,我们是不背的。 从艺术品投资的角度说“升值”,需要同时符合艺术品特殊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碍于篇幅问题,我们先介绍艺术品升值的几个特殊规律,让各位从道理层面建立新的观念,以后的文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艺术品是特殊的商品,有三个重要的点与其他资产截然不同。 如果拿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硬套,书画家百科,这是绝对不可行的。 2011年以后,搞艺术品基金的那批人,几乎全部都是金融行业的老司机。 而实际情况是,这批老司机几乎全军覆没,根本原因是就是,他们没有尊重艺术品的特殊规律。 那么具体来说,艺术品有哪三大特殊规律呢? 第一、艺术品的根本价值是艺术家的价值,也就是说,物的价值有限,人的价值才是根本。 艺术品是艺术家整体价值的载体,艺术品的价值永远不可能大于艺术家。 这句话听起来像废话?不,这可是前十年艺术品行业血的教训。 很多人都过分夸大了单件作品的价值,书画家百科,“代表作”就价值连城,其他的作品就一文不值。 所以,早期很多艺术品基金的投资标的物是好多件来自不同艺术家的“代表作”。 代表作嘛,都是高位入手,结果,有的艺术家突然换了风格,原先所谓的“代表作”行情大跌。 有的爆出造假、假拍等负面消息,艺术家人都降价了,“代表作”还能持续走高? 所以,艺术品投资,本质上是对艺术家的投资,要盯住“人”,不要盯着“物”。 失败案例当属日本投资印象派绘画。
《加歇医生》由日本纸业大王斋藤英购入 80年代和9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复兴,使之产生文化上融入欧洲社会的诉求,因此,他们选中了与日本浮世绘有着关联的印象派。 凡·高的《向日葵》由东京安田火灾与海事保险公司以2475万英镑购入。 60年代以来,闻名日本的印象画派收藏家、最大的经纪人大佐福吉,在1989年访问纽约的10天中,花费2000万美元购买了一批名画。 据日本海关统计,1987年1月到8月间,日本从海外购入的绘画约是87万幅,合计734亿日元。 其中有:印象画派雷诺阿的《拿扇子的女人》(约合3亿日元),塞尚的《桌布上的苹果》以及莫奈等人的作品。 到1989年11月的统计,在苏富比和克里斯蒂的拍卖会中,美国人的购买量降到25%,而日本人的购买量达到了39.8%,成为最大的买家。 结果,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这些零散的“名作”被评估到购买价的20%左右。 日本虽然花钱多,但是,由于只是片段性购买零散的高价作品,真正投资印象派艺术家的绝不是日本,而是这些艺术家的祖国——法国。 后来日本学乖了,瞄准了自己本土的艺术家。于是,出现了草间弥生、奈良美智、村上隆、森山大道等艺术大师。 第二、运营就升值,不运营就不升值,甚至有可能阶段性贬值。 艺术品的升值有两个原因:一是随时间自然升值,二是因艺术家的知名度提高而升值。 一般来说,自然升值幅度较小,而且,出现旷世经典的几率很小。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宝级艺术品,都是当时或者后来人为运营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