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不辍的变法图强,使秦从一个僻处西陲的附庸小国,一路走过“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辉煌,终于在秦王嬴政手中完成了扫六合一统天下之大业。政治体制外的多项改革中,统一度量衡当数上贴国情、下合民意,最为光彩夺目、影响深远的伟大创举了。 统一度量衡 法纪严明 秦朝度量衡法制起源于商鞅变法。在铁血改革的孝公鼎力支持下,商鞅先后以左庶长、大良造的显赫身份主持了两度变法,其中力挺度量衡的有“秦田二百四步(方步)为亩”,以增加1.4倍的大亩制授田于民。他还监造了一升铜量,虽系功能单一的量器,铭文却通收兼顾了度具、量器、权累所必须遵循的主要数据,并作为国家标准器颁行各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秦王变身秦皇,然积年征伐,国力衰微,民心涣散,百废待兴,急需推出大力度系列新政休养生息、以安天下。于是嬴政连下几道诏书,“车同轨”“行同伦”,统一货币,还创制了小篆、隶书。彼时各地度量衡器型各异、名称繁多、单位混乱、量值不一,进率上更是“各自为战”,致使市场交易、商贸活动无规可依。秦始皇又连出数招,且立竿见影、一劳永逸。 ——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始皇诏曰“廿六年……皆明壹之(见铜斛拓片释文)”。这40字皇诏以竹简、羊皮书和标准器铭文形式颁至各级政府,并四处刻石宣示天下。 ——确定统一的度量衡标准。琅琊刻石记:“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秦简·工律》又载:“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中国古代计量史图鉴》收录的《中国古代度量衡量值表》则显示,秦尺、升、斤分别合23.1厘米、200毫升和253克,允差率亦有精确数据,其中权累为253±2克/斤(亦有250±2克/斤之说)。 ——制造和颁布度量衡标准器。据《工律》、《仓律》、《效律》记载,并以统一后的诏量、诏权(包括古籍著录和已知实物110例)考,秦标准器皆铭量值、年份、使用地、鉴造机构或官员姓名,同时刻录诏书才能颁行。铜量多呈椭圆形,量值为1/2斗、1/3斗和1/4斗;陶量多系圆形,器口略侈,容半斗和一斗,大型陶量则容一斛,合100升,侧有握把;除容积202.15毫升的长方形“商鞅方升”外,还有下文介绍的正方形“闫氏方升”,实测可盛大米1000克;而古籍多处提到的铜斛,则独有“闫氏铜斛”现身,实测可盛大米23千克。秦权多为馒头、半球和瓜棱几种形制,量值分石(120斤)、均(30斤)、24斤、16斤、9斤、8斤、5斤、1斤和半两;秦权皆作砝码用,提纽居衡杆中间,黄河书画网,一端挂权,一端称物,衡平则秤准。 秦量三宝 斗量人心 始皇诏铜斛(闫氏铜斛) 铜斛,秦代,青铜,高25.5厘米、径30.5厘米,壁厚0.8厘米,书画家百科,实测重量17.5千克,可盛大米23千克。上口下底分有一圈4.5和5.5厘米高的凸箍加固,器腹阴刻始皇帝40字诏令(见拓片释文),右起竖排,行8字5,单字1.5×2厘米,书体严谨浑厚,字形婉转飘逸,线条骨力丰沛,篆刻刀口深峻、大气磅礴,笔味、刀味、金石味扑面而来,堪称古铜刻之巅峰之作。背面居中伸出高2.5厘米、边长3.5厘米检封槽。此器为合范浇铸成型,包括检封槽与斛身对接处在内,通体未见一条范线、一只范瘤,足见设计、做工之精良。 始皇诏铜斛铭文 据检索考证,海内外藏展的中国古铜斛也就寥寥几件,在年代上均晚于闫氏铜斛数百年,而且没有一件铸刻皇诏的高规格斛。闫氏铜斛的现身,一举打破了始皇诏铜斛“史有录载、世无实物”之定论,且在秦代量器、量制、冶铸、造字、书法、镌刻,乃至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堪称一件国宝级文物了。 释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始皇诏方升(闫氏方升) 方升,秦代,青铜,全长24厘米、柄长11.3厘米,中空柄并饰圈箍;正方形升斗,边长12.7厘米、深5.3厘米、壁厚0.4厘米,重2.06千克,可盛大米1000克。右壁篆刻始皇帝40字诏令(见铜斛拓片释文),自底至口竖排四行,单字高1、宽0.8厘米,线条藏头护尾,书体纵豪横健,虽字字可见李斯书法严谨之风,却也不失工师刀笔之灵动雄奇风采与山岳庙堂气象。铸造年代应为先秦或始皇帝临朝时期,刻铭年份应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9年之间。与之同诏书、同容积的秦方升仅有一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升斗则呈长方形。作为唯一面世的正方形始皇诏方升,同时作为大秦国家标准器,此量具有极高的史料补阙价值。 二世诏椭量(闫氏椭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