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发现没,当代书法学习有一个时弊,人们总是习惯于抱着王羲之的《兰亭序》不放。就连三岁的小孩子入门,也对着《兰亭序》比划。其实,这是书法的一个误区,更甚者,成为负石赶月、自不量力的悲剧。 晋唐书法是一门大学问,历代书法家大多在晚年才用心研究。其中以赵孟頫、董其昌为主的书法家就是典型。今人以为,不学王羲之无法谈及书法,殊不知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没有一定的学识厉炼,攀登晋唐只是盲目自大。晋唐书法他是中国书法的顶峰,学书者必须从最低的台阶开始起步,方可到达。我们不妨看看,当代学书者有几个学到了王羲之的真经呢?
《兰亭序》局部1 那些埋头于《兰亭序》的人们,从黑发到白发依旧是一事无成,满纸浮躁。近现代的沈尹默先生就是在晋唐上吃了大亏的书法家。尽管他的书法有《兰亭序》的味道,但只是形式上,神采上依旧没有达到。对书法深有研究的人,都会发现他的书法过于做作,过于拘谨,缺乏气与势。那么,有人会问,不学晋唐,何以取真法?是的,这个过程是高尚的,也是艰难的。 学书法不妨宋元开始,立一家之本,方可取万家之长。相对而言,宋元书法在法度和笔墨上没有晋唐严谨,在意趣上较为丰富,只要学书者能够用心钻研,方可收获。不过,宋人书法过于夸张,没有一定基础性的人,容易走火入魔,毁其终身。当代的大批书法家因其浅薄而毁在了“米芾”和“黄庭坚”的身上。如果你无法克服这些困难,建议你学点赵孟頫的东西,他至少不会让你觉得无法把持自己的用笔。相反,会对你学习王羲之起到促进的作用。
《兰亭序》局部2 我们所说的并非适合每一位书法家,但学书者必须思维清晰,对中国的书法传承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你比如,你无法学习米芾,你大可退一步去研究董其昌或者王铎,他们二者都是具备了很多的米芾的书法精神;你无法学习黄庭坚,你可以退步去研究沈周、文徵明。沈周是一生之研究黄庭坚一人的书法家。学习王羲之也是这样,可以学习智永、孙过庭、李邑,可以可惜学习赵孟頫、鲜于枢、王宠等。道理是,以退为攻也是事半功倍。相反,一事无成。 中国书法是一脉相承的,王羲之是根本,以后其他的历代书法都是分枝。唐、宋、元、明的任何一位被认可的大家,其书法都是经典,学一家之长,完全可以取书法真法。历史上沈周一生专注于对黄庭坚的学习上,最后成了大器。所以,今人,尤其是没有牢固基础的爱好者,真的没有太大必要,不切实际地去直接追求晋唐。
《兰亭序》局部3 董其昌说,行书必须得学《兰亭序》,草书必须得学《十七贴》。这个理论是针对董其昌层次上的书法家而言的。客观的说,正宗书法,不研究《兰亭序》和《十七贴》是不能达到高度的。只可惜,今人的文化修养不具备这个学说,所以我们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理论与教条。切合实际,楷书打底最现实,更明确地说明,今人直接地学习和取法王羲之是不现实的。
《兰亭序》局部4 所以说,你学书法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要有阶段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时候定点太高反而会一事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