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由河北博物院联合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的“同在一个星球上——中国动物标本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尤其是小朋友们踊跃参观。 记者 赵海江摄 开栏的话: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电影院、各类演艺场所等公共文化空间是一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础设施,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公共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功能。进入暑期以来,各大文化场馆迎来旺季。各大场馆该怎样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如何优化利用好这些文化场馆,精心打造服务大众文化生活、展示城市文化品位的特色品牌?即日起,本报推出“暑期文化场馆调查”系列报道,带您走进暑期的文化场馆一探究竟。 大熊猫、东北虎、雪豹、马来熊、白眉长臂猿……日前,为了丰富市民暑期文化生活,由河北博物院联合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的“同在一个星球上——中国动物标本展”,拉开了省会文博领域暑期文化之旅的序幕。324件珍稀动物标本被巧妙布置于展厅内,吸引了无数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前来参观。 河北博物院统计数据显示,最近10天到该馆参观人数已达1.5万人次,其中最多的一天达到6000人次,迎来参观旺季。以前,提起博物馆等文化场所,人们大多联想到“门庭冷落鞍马稀”的场面,如今这里门庭若市,原因何在? “不用四处奔波,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来自全球的珍稀动物标本展览,简直就是一场‘奇妙之旅’。”7月21日,带孩子前来参观的石家庄市民张丽娜说,这个展览不仅能让人开阔眼界,还可以从学习角和科普讲座学到很多有益的知识,寓教于乐,非常有意义。 的确,从节约时间成本、缩短空间距离来说,博物馆拥有穿越时空的奇妙。而从观众心理需求角度而言,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体会和认可博物馆文化,愿意选择在慢节奏中感受博物馆的奇妙,在欣赏中学习和提升自我。 如何让更多观众享受到“奇妙之旅”?关键是要让众多博物馆“活”起来。 “有资料显示,在过去十年间,我国以每年增加约100个博物馆的速度成为世界范围内博物馆增加速度最快的国家。硬件数量快速提升的同时,办展观念和解说互动能力还需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河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刘卫华介绍,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除了馆藏“博”之外,还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独特的氛围、富有想象力的介绍和展示、创造性的方法,让文物藏品和展览“活”起来。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除了让博物馆自身的馆藏文物和陈列展览“活”起来,我省文博部门还积极引进外地优秀展览,参与全国各地的文博展览交流,不断扩大文博“朋友圈”,推动全国文博系统乃至世界文博联盟的大环境“活”起来、“动”起来。近期河北博物院就引进《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紫器观来——宜兴紫砂艺术展》《清孤不等闲——“扬州八怪”书画展》等展览,而邯郸博物馆则与桐乡市博物馆共同主办《重彩佛影——桐乡市博物馆馆藏明清水陆道场画精品展》……大大提升了我省文博展览的质量,拓宽了参观者的视野。 “活”起来,不仅意味着多办展览,更意味着创新形式,拓展多元化服务体系,让更多民众参与进来。比如,曾荣获2015年“欧洲年度博物馆”的荷兰国家博物馆,就为观众提供了多语言导览,并在展厅内设置了许多构思巧妙的设施,该博物馆一流的网站也满足了观众的线上访问需求,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今年暑假,河北博物院不断创新展览形式和活动内容。“文博讲坛”邀请的名家大腕儿越来越多,目前已成为被广泛认可的文化名片,即将举办第165期。《铁肩担道义——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档案文献展》,以图片文献的方式带领观众了解革命先驱波澜壮阔的一生。围绕《金声天韵——河北梆子艺术展》形成的周末剧场越来越红火,田春鸟、彭蕙蘅等艺术家纷纷登台献艺,目前已推出23期。今年首次举办的“青葵剧社”夏令营面向全社会招募小演员,正在排演历史剧《荆轲刺秦》和《甘棠遗爱》。“朗读明星梦工坊”“经典电影中的河北抗战故事”“小小美术家 快乐临壁画”等一系列暑期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群体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