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近两百年来,现代主义余韵未消,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文化生活。在这本关于现代主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中,彼得·盖伊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艺术史的经典作品,他以波德莱尔为这一波澜壮阔的研究揭开序幕,追溯了现代主义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于巴黎。随后,马尔克斯的小说、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盖瑞的建筑等轮番出场,盖伊在书中将它们或相互比较,或相互融汇,以博学且风趣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盛会,而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显现。 彼得·盖伊(1923—2015)一生著有超过25本著作,《伏尔泰的政治》《启蒙时代》《魏玛文化》《布尔乔亚经验》等等作品奠定了他在同时代历史学者中的重要地位。他的研究主题涉及中产阶级、启蒙运动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其中,现代主义是他长久以来一直充满浓厚兴趣的议题。 一 德国现代主义艺术家和作家曾在戏剧、小说、诗歌、绘画和建筑艺术上有过杰出的贡献。而希特勒的上台就给他们敲了丧钟。当希特勒于1933年1月30日被推举为德国的总理后,他所信任的那伙人以惊人的速度和可怕的效率施展了新获得的权力。全德国上下,对政治反对派拳脚相向的事件,无论是其数量还是狠毒程度都与日俱增,他们甚至袭击国民议会中的社会党议员,而这些人一般公认是可以免遭攻击的。国家却对此冷眼旁观,不为所动,甚至还幸灾乐祸。“席卷德国的这种变革,其发展之迅猛,在当代看来是令人震惊的,即便在历史中,也颇为罕见。”眼光深远的希特勒传记作家伊恩·克肖如此总结当时德国人的普遍心态和纳粹党得逞时的力量。“这种局面,是貌似合法的手段、恐怖、操纵,还有心甘情愿的合作共同造成的,不到一个月,魏玛宪法所保护的公民权利就被一扫而空。两个月之内,随着最活跃的反对派政治家锒铛下狱或逃亡海外,国民议会向强权低头,让希特勒控制了立法机关。四个月之内,曾经权倾朝野的工会也被解散。六个月刚过,所有的反对党或举手投降,或心甘情愿地被人解散。”早在1933年3月,新的当权者就公开宣布要设立一个集中营,这第一个集中营就在慕尼黑附近的达豪。无论是高雅文化还是低层文化,不管是公司老总还是保龄球俱乐部,是编辑或足球队,都要在绝对的控制之下,这个政策长驱直入,所遇抵抗甚微,人们纷纷赞成。突然之间,未经一战,德国的现代主义者就发现自己以及大胆的艺术创新已经被永久地、不屑一顾地宣布为“undeutsch”,即“不属于德国”。 国家社会主义党政权对现代主义的第一次打击,不过是其反犹主义的顺带之举。由于国民议会已经变得无能为力,在立法机关又大开绿灯,要“清洗”德国社会,因此纳粹迫不及待地将自己传授已久的反犹美梦变成现实。犹太人被全面肃清了:无论是犹太公务员,还是犹太乐队指挥和剧场经理,犹太教授(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比起德意志帝国来多了不少)、犹太记者、犹太演员、犹太画家和作家,很快他们就遭到解雇,并且无人来雇。 当然,这些被剥夺了生活来源,并且往往被驱逐出祖国的德国犹太人不可能都是现代主义者,甚至其中现代主义者的比例也不算特别高。解雇犹太人的高潮其实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只要是个犹太人,在纯德国的才智之士中间,就会被视为讨厌的外人。尽管犹太人莫名被扣上 “Kulturbolschewismus”(文化上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这顶帽子,德国的大部分犹太人对“文化上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却都毫无好感。他们和德国大多数非犹太人一样,喜欢的是大众品位。1937年纳粹开始他们精心组织的巡回展览,将那些所谓“堕落艺术”示众之时,其组织者发现,在112位因其作品所谓“堕落”而被选中遭人耻笑的画家中,只有六位犹太人。可是文化上保守的犹太人,依然逃不脱国家种族排外方案的罗网。比如著名的古典音乐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他的专长本是莫扎特的歌剧和马勒的交响乐,却不得不在1933年春天逃往奥地利,因为有人威胁他如若胆敢继续在德国的土地上指挥乐曲,则会遭到暴力驱逐。还有顶尖的学者,诸如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卡雷西尔以及艺术史学家埃尔温·帕诺夫斯基,两人都和现代主义艺术和文学本不相干,可因为是犹太人,结果都被解除了教授之职,不得不在国外另谋出路,结果和很多其他人一样,他们都去了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