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 张宗祥藏铁如意实物(张宗祥纪念馆供图) 《南宋文信国公铁如意》拓片 铁如意,更见冷峻 鲁迅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一段出神入化的文学描写,堪称经典。引如下:“先生(指寿镜吾,鲁迅的启蒙老师)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
张宗祥藏铁如意实物(张宗祥纪念馆供图) 《南宋文信国公铁如意》拓片 铁如意,更见冷峻 鲁迅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一段出神入化的文学描写,堪称经典。引如下:“先生(指寿镜吾,鲁迅的启蒙老师)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最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描述塾师寿先生读书入神后的表情姿态:“向后面拗过去”,还叠一个“拗过去”,实在是表情姿态呼之欲出,太形象了。这是现代文学的视角。后来又对“先生”的读书内容产生了兴趣:“铁如意……”一段,竟有这么些“呢”“噫”“嗬”的语气词,古汉语貌似不会这样用,仔细一琢磨,这应该是读到得意时的拟声叹词,不是原文,而是寿先生绘声绘色声调抑扬顿挫的表达,是读书者加上去后又被少年鲁迅记录下来的。于是想要去验证一下,查到原出处为清末刘翰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中的两句:“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对偶精巧凝练,的确没有这么些“呢”“噫”“嗬”的叹声词。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颠倒”本是“倾倒”,一字之误,但同一意思还好说;而“铁如意”却本是“玉如意”,为何改“铁”?但从“指挥倜傥”来看,应该是铁如意更见冷峻,玉如意太过儒雅温润了,与唐代沙陀大将李克用的杀伐一世,显然不是一个意境。 铁如意的用途转换 铁如意本是一种铁制的爪杖,古人用作挠痒的工具。最早见诸记载的,书画家百科,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石)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用铁如意打碎珊瑚宝物,表示自己更富有,拥有更名贵的珊瑚,是贵族之间夸奢赌富的举止。但石崇随手持铁如意,却是当时士人豪族的风气,就像魏晋玄学清谈崇尚多持麈尾一样。直到清代无名氏,还有“诸名士方且摇玉柄麈尾,擎铁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鸡”(见《帝城花样·春姗传》)。以玉柄麈尾与铁如意对举。如是,倘如前引刘翰的“玉如意指挥倜傥”,当然不成形象——玉如意若击珊瑚树,岂能“应声而碎”?恐怕珊瑚未碎自己先碎了。而如上述,玉如意也无法与玉柄麈尾对举,同质同类,摇者何为?擎者又何为? 唐五代以后,铁如意又有了新用途。《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昶》有载“昭远手执铁如意,指挥军事,自比诸葛亮”。铁如意成了挥军进退、一决生死的信物。至南宋末,抗元义士谢翱率乡兵数百人追随文天祥转战闽、粤、赣,兵败隐身浙东永嘉、括苍、鄞、越、婺、睦诸地,是一位忠臣烈士。他曾有《铁如意》五言,其中曰:“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慷慨激烈,昂扬低回;忠愤之气跃然。其后寓居吾杭西湖,客死他乡。闻其墓葬在今之吾杭桐庐严子陵钓台之南。今传有《南宋文信国公铁如意》拓片,吴昌硕题诗堂,或正是谢翱追随文天祥(信国公)时物乎?又闻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云:“如意,古人以铁为之,防不测也,时或用以指挥向往”,则直是以兵器视之矣! 张宗祥与铁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