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绘画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清楚,苏东坡曾有过这样的名言传世:“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但在水彩画创作上被誉为具有“震撼人心的伟大风格”的王肇民先生,生前却敢于向古人的形神论发起颠覆性挑战,他认为:“在造型艺术上,形是一切,一切是形,形以外的神是不存在的。” 近日,一个展现郭绍纲、王肇民、冯健辛三位著名艺术家造型能力的展览——“观看的立场”,书画家百科,正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热展。透过三老认真执著的创作实践,透过他们深刻真切的经验体悟,可以看到素描在造型艺术上的作用,以及素描训练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江粤军 苏派、法派、德派 三种典型素描的典型呈现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告诉记者,在整个美术教育系统当中,造型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块,曾经有一段时间,国油版雕还被称为造型学院。而造型训练的背后,其实连接着不同的艺术观念、艺术机制。因此,通过三个重要个案的研究呈现,由广美进而辐射整个新中国艺术造型探索的历程。 “选择这三位老艺术家,是因为他们在艺术造型上的探索,尤其是素描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又各有倾向。像郭绍纲先生,属于典型的苏派代表,他上世纪50年代初就被派到前苏联学习,接受过严格的苏派素描训练。回到国内后,虽然也跟本土进行了一些结合,但始终代表着苏派素描的类型。而且,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国内的美术教育乃是以苏派素描为基础的。很显然,他构成了这一种方向的典型案例。 而王肇民先生的影响力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才逐渐显示出来。他对塞尚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在其基础上有自己的发挥。他强调主观的建构,强调从对象当中读出一种深刻的形式感,而不是去描摹对象、再现对象。虽然王肇民先生不能完全归入法国派,但他和郭绍纲先生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可谓是带有塞尚倾向的、带有法式因素的主观建构模式。 冯健辛先生一直在版画系教素描,他笔下是典型的德式素描,强调把对象结构化,既区别于郭绍纲先生又区别于王肇民先生。他的素描对广美影响也很大,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们都认为考广美,一定要画那种线条很粗、结构非常明显的素描,才容易被录取。因此,在广美素描造型教学发展过程中,三位先生构成了关键性的个案,辐射面很广。” 郭绍纲:在高度写实中传神 曾任广州美院院长的郭绍纲,1932年生,北京昌平县人,1955年被选派赴前苏联留学,进入列宾美术学院专攻油画。回国后,在广州美术学院长期从事素描的教学工作。他获得过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衔,也获得过俄罗斯文化部普希金奖章,却始终坚持基础性教学。 郭绍纲的素描作品,以科学的方法观察客观对象处在不同的光线之下的细微变化,通过细腻的明暗调子分毫不差地再现客观对象,是高度的现实再现能力的体现。而这跟他在列宾学院接受过的严格训练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他曾说过,在前苏联,素描课程设置上,五六十节课很正常,八十节甚至一百节课也不罕见,而且教学体系“长短结合”。“短”的课程规定,一个模特15分钟换一个姿势,学生一个小时内要画三幅画。因为有过长期作业的经历,知道几十节的课程可以把人画到什么程度,在短期内做一个速写,又可以在获得概括的能力同时不会流于肤浅;另外一方面,有了快速变通的能力,再进行长期作业,又能知道不是对细节抠得越细就越好。 所以,在郭绍纲看来,素描追求的不仅是准确性,还要生动、深刻。中国自古讲究“传神写照”,如果没有素描训练,“传神”就会成为无本之木。“素描不是让你对着一个人,把他的头发、衣纹都忠实地记录下来,而是让你在训练过程中理解这些东西,学会观察,懂得取舍。有了这个训练,你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创作、设计,都具有了艺术家的眼光。有了这种眼光,你可以在实际的创作中完全不理光暗,只是单纯的白描、勾线也可以是艺术品。” 同时,他特别强调线条的作用:“由于素描艺术表现的需要,线条应有主副、浓淡、虚实、曲直、刚柔、粗细、枯润、光毛、疏密的对比变化。”或者,这跟他深厚的书法功底也不无关系。 王肇民:水彩画大师坚持“形是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