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工艺美术大师为自己剪个独特的剪影,看民间传人现场扎制绢花,听北京“葡萄常”传承人展示惊艳世界的手工绝技,在大师手把手教授下学习书法、茶艺……
在莫斯科的北京地坛庙会上,北京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绢花工艺传承人徐汶静(右一)带来的传统绢花颇受欢迎。本报记者 吴 焰摄 当地时间7月15日起,在与莫斯科红场邻近的市中心革命广场上,由北京市东城区和莫斯科中央区共同举办、为期4天的“地坛庙会全球行·莫斯科之旅”活动,正红红火火地举行。活动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俄罗斯人和世界各地游客,在这里品尝纯正浓郁的“中国文化盛宴”。 “走,赶中国庙会去!” “走,赶中国庙会去!”正值周末,难得的晴朗,许多莫斯科人或是扶老携幼,或是三五好友,邀约来到市中心的革命广场。据初步统计,仅活动第一天,参加的人数就约5万人次。 活动总指挥、承办单位之一的北京东方妙汇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闫明昭对此很是欣慰。 北京地坛庙会被视为中国著名庙会之一,是极具中国特色、受百姓欢迎的传统节日盛会。闫明昭介绍,这是地坛庙会第十四次的“全球行”活动。此前,他们已在7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去年,应莫斯科市政府邀请,地坛庙会曾携7个项目参加了莫斯科果酱节,受到当地民众热情欢迎,这也促成了双方更大规模的文化交流设想。此次在莫斯科亮相的中国传统文化项目多达40个,包括5家中华老字号展示、15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5家传统民俗手工艺。 中国庙会包含着浓郁的民俗文化符号和民族心理。为此,主办方在布展方面做足功课:活动现场竖起了一面面红色的庙会旗子,印着精心挑选的中国传统经典——四书五经的经典语句中俄对照版,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俄语版,引来不少俄罗斯人驻足默念。 闫明昭对记者表示,翻译工作要一丝不苟,首先将经典名句由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然后再进行翻译,最后由俄罗斯专家校对把关。他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俄罗斯人不仅看到许多精美的中国民间工艺,更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哲理。 “这是最让人兴奋的事” 标着“绢花”的工艺展亭前,来自北京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绢花工艺传承人徐汶静,专心制作着红色的绢花。她带来的作品极受俄罗斯人欢迎。一会儿工夫,现场制作的绢花就全卖光了,连许多盆景花束、桃木微雕也被热情的俄罗斯人抢购一空。“作品带少了。”徐汶静连连遗憾,但也不禁感慨:“语言虽不通,但民间文化是天然的友谊桥梁、文化桥梁。” 一旁的志愿者、中国留学生李睿博士,很是忙碌,不住口地为俄罗斯朋友介绍各种工艺产品和背后的民俗文化。对于俄罗斯人“赶中国庙会”的热情,他并不感到意外。留学莫斯科多年,他的感受是,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传统民俗文化,对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方面更有独特的价值。 “非遗民俗互动展”是本次活动的一大重点。现场里,集合了诸多北京顶尖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书画家百科,以及书法、剪纸、面人、雕漆、绢花、金漆镶嵌等诸多非遗民俗项目,精彩纷呈。无论是“泥人张”,还是“葡萄常”,无论是丝绸工艺,还是微雕作品,来自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带着他们的作品,在一个个具有欧式风格的小亭中,摆“摊”亮相,引得许多俄罗斯人驻足欣赏,纷纷解囊购买,许多展亭前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 曾被毛泽东主席特意提到要保护的北京“葡萄常”,这一传统工艺目前仅有的两位传人之一的常弘,也带着作品来到庙会现场;而来自山东临沂的刘凤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工艺的传承人,也把他独特的手艺带到莫斯科。看着一根根柳条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一会儿就编结成精美的花瓶、笔筒、小收纳筐,围观的俄罗斯民众发出阵阵赞叹。刘凤臣告诉记者,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地坛庙会走出国门正是一个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工艺的绝佳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