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作为首个将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聘为研究生导师的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此举切实地将“师徒制”纳入现代学历教育体制,在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高超技艺的新型传承人才方面成效显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中国…
作为首个将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聘为研究生导师的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此举切实地将“师徒制”纳入现代学历教育体制,在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高超技艺的新型传承人才方面成效显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介绍,针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不同实践领域和人才需要,中国艺术研究院展开方向划分和目标定位清晰的三类的人才培养:一是“非遗保护研究”方向的学术型博士、硕士研究生,书画家百科,以撰写学位论文方式着重培养其理论研究能力;二是“保护实践”和“传统技艺”两个方向的艺术硕士,前者着重以撰写调研报告方式培养其按政策要求开展“非遗”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后者着重以操练和制作方式培养其传承传统技艺的实践能力;三是培训班学员,主要针对全国“非遗”保护工作系统的在职人员,着重以课堂学习和考察交流方式在短时间里迅速提高其开展管理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他透露,艺研院从2013年起在全国范围聘请25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担任实践导师,由院内资深专家学者担任理论导师,招收培养涉及国家级非遗名录中18个项目的研究生,大力开展牙雕、玉雕、木雕、刺绣、漆艺、陶瓷等门类的实践教训,书画家百科,探索将一对一的师徒相传纳入研究生序列。目前,艺研院的非遗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全部从事与非遗相关的工作,并且很快成为业务骨干。 作为导师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玉雕(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李博生坦言,“传手艺之外,要传的东西太多了。一个非遗传承人应该怎样培养,我想应该开一扇大门,这一扇大门就是文化。培养人才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一种不能割断的文化艺术,这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中国艺术研究院传统工艺研究所所长、邱春林研究员指出,对传承人教育来说,重要的不单单是技艺传承。每个能做到国家级大师的传承人,基本能力都是综合性的,除了技艺精湛,还有独立面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以及过硬的管理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本心性的培养,这种手艺人的心性,说得大一点是“工匠精神”。但中国人的头脑太活泛了,经过学院教育的传承人可能会给自己定位有一些偏,是否能专心做个踏实的手艺人,这一点真的要向大师学习。 研讨会上,与会者高度评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这一模式对推动建立理论与实际兼容并蓄的“非遗”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构建具有引领作用的“非遗”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并将产生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