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室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资讯 > 国家政策 >
宋娴:从“我如何传播”到“我们如何一起传播”
时间:2017-07-17 22:06 来源:黄河艺术网 作者:黄河书画网 点击:

  近日,第六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在上海科技馆召开。本次会议以“科学传播学与科学博物馆”为主题,旨在从科学传播学的角度看科学博物馆的发展,从科学博物馆的角度看科学传播,促进科学传播与科学博物馆事业的交流与发展。

  本期内容整理自上海科技馆宋娴博士的会议发言,从当下国内科学博物馆现状、面临的挑战和国内外优秀案例等方面阐述了博物馆科学传播的新思路。

宋娴:从“我如何传播”到“我们如何一起传播”

  一、时代:困境中的选择

  知识与娱乐——博物馆功能的两难困境

  口头表述与文字表述——博物馆媒介的两难困境

  事实与想象——博物馆内容的两难困境

  观众的积极感知与消极感知——博物馆潜在效果的两难困境

  商业与公共服务——博物馆责任与角色的两难困境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科技馆的观众平均年龄普遍偏低,因此很多观众会认为科技馆就是游乐场。这使得博物馆人常常要在传播科学知识和吸引公众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无论是从展览设计角度还是教育策划的角度看,知识与娱乐之间的平衡都是比较难把握的点。

  无论是科技类展览的策展人,还是科学辅导员、讲解员,都希望自己能通俗易懂地表达生涩的科学原理,但是博物馆的媒介表达与科学家科研成果的文字表述终究是不一样的。因此,黄河书画网如何权衡科学内容的准确严肃性和展示内容的吸引力也让博物馆人在媒介选择时常常犯“选择困难症”,科技馆中泛滥的多媒体屏或许也是无奈之举。

  “给展览留白,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是很多策展人在策展时希望做到的。尤其对于科学类展览,有很多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和未解之谜,如何在展示时处理好事实与想象的关系,给观众巧妙的引导,并使其融入到各种展品互动和教育活动中,也是策展人常常需要思考的问题。

  同时,对于博物馆方而言,展览和教育效果的评估虽然很重要,但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学习效果往往很难被证实,而对于是否要证实这样的效果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区分观众在展览中的积极感知和消极感知,却是比较容易判断的,但是,是积极的感知好,还是消极的感知好?也是也是判断博物馆潜在效果评估时的两难困境。

  “在多数人的观念中,博物馆的商业活动和公共服务角色似乎不能共生,实则不然。对于公益类博物馆而言,自身定位和传播路径往往直接决定了科学传播的效果。如果能够通过非营利性的商业活动来有效拓宽公众传播的路径,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二、挑战与机遇并存

  随着公共化服务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参观,人们更想知道博物馆背后发生了什么。

  1.让博物馆“后台”不再神秘

  “博物馆就像一个剧院,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个剧院的后台每时每刻变得越来越可见。”

  以上海科技馆为例,建馆15年来,伴随了无数孩子的成长。可是这些孩子中有多少能够真正认真地参观一个展览?仔细去琢磨每个展品背后的故事和原理?反问我们自己,除了我们能够在博物馆中呈现给孩子们的这些展品之外,我们还能为孩子们提供什么?

  2016年,上海科技馆在馆校合作中设计了一个“实习研究员项目”,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进入到博物馆的“后台”,参与博物馆的展览策划、课题研究、甚至化石修复等一系列的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

  对于这样的活动,公众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而博物馆怎样创造和满足如此大量的参与需求,使公众通过方方面面的渠道来了解一个博物馆的前台和后台,是当前各类型的博物馆都会面临的一个挑战。

  2.参观不仅局限于场馆内部

  博物馆参观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参观什么时候开始?又结束于何时?

  这两年,新媒体不断提到公众的参与性体验,什么是参与性体验?除了观众在场馆中的实际体验外,各种线上活动和APP互动也是博物馆参观的一种形式。对于博物馆参观边界的界定无疑会影响到博物馆未来的战略发展。博物馆边界越来越模糊,不可谓不是博物馆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3.展品不再是展览的“唯一”

  网络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记忆看门人和诠释者的地位,它使博物馆的权威性变得可替代

(责任编辑:马大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17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24小时咨询电话:0371-22303902 联系人:刘小姐 黄河书画网 QQ:3463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