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曲圣”的41封家书里写了什么? 绿幕重重下的上海美术馆大楼旧址13日终于传出“动静”,近代昆曲家、书法家俞粟庐后人在这里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了俞粟庐先生的遗物,这批珍贵遗物包括手抄曲谱、对联、请柬及信札等共40余件。 近代昆曲家、书法家俞粟庐先生的后人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了俞粟庐先生的遗物。图为俞经农先生捐赠俞粟庐老人手抄曲谱。 串起昆曲正宗唱法传承脉络 俞粟庐籍贯松江,今年正好是他170周年华诞。捐赠人、俞粟庐侄孙俞经农介绍,俞粟庐是武官出身,兵马骑射之余,他从昆曲正脉叶堂家法传人上海韩华卿习曲,尽得真传后,再传子俞振飞,创“俞派唱法”。俞粟庐在吴地曲界中声名远播,对江南、浙西一代的昆曲界影响巨大,被誉为“江南曲圣”。他通金石学,工书法、宗北碑,与同时代的大画家陆廉夫齐名,并精于书画鉴别。 此次捐赠的文物中,黄河书画网,最为珍贵的是41封家书。这些家书由俞经农的父亲收藏并装裱成册,其中5封写给朋友,其他都是写给家人。从这些书信中可以了解俞粟庐的书画、诗词功底,他对昆曲的热爱和对昆曲事业的关怀,他的谦卑为人和严谨家训,这些都培育和造就了俞振飞的昆曲大师之路。俞经农印象最深的是,有封信讲了自己做人的准则,谈到第一要诚实本分,对别人谦恭,要脚踏实地,这也是他告诫儿子俞振飞的基本道德观念。“父亲和俞振飞是堂兄弟,他把这些信整理好,认为对家中子女的教育很有意义。同时,俞粟庐也是书法家,他的字很值得欣赏和学习。”此外,信札中还有俞粟庐写给友人穆藕初的信,穆藕初是爱国民族资本家,在挽救、复兴昆曲上贡献了很大力量。 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编剧唐葆祥早在1993年就和俞经农认识,“当时因为要写俞振飞的传记,他给我看了家中珍藏的书信集,我发现这一资料太珍贵了,能保存下来,他的父亲是非常有心的人。”在唐葆祥看来,信中最珍贵的部分是俞粟庐讲述自己如何学习、传承正宗昆曲的。清末,昆曲一度奄奄一息,伶工重演而不重唱,正宗的唱法则在少数文人间传承。要了解昆曲正宗唱法如何传承至今,韩华卿是一个重要角色,过去一直苦于没有资料存世,而俞粟庐的书信之中,恰恰记载了他如何跟随韩华卿学习,又把唱法传下去的事情。从书信中还可以得知,俞粟庐在教习培养俞振飞昆曲唱法上不遗余力,一支曲要唱两百到三百遍,直到耳熟能详,一字不差。“把昆曲怎么传下来的这条线串起来,这些书信的研究价值非常大。” 历博新馆将有昆曲活动展示 作为“捐赠现场”的历博办公室藏在上海美术馆旧址的辅楼里,外部用脚手架围起,内部还未来及整修,从走廊一侧虚掩着的门里,可以看到一排排建筑工人用于休息的床。记者从历博工作人员获悉,为了力争年底开馆满足观众参观需求,展陈设计工作与施工同时进行,所涉及到的展览部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早已提前搬来,书画家百科,在满是噪音、扬尘的工地上办公半年有余。 “捐赠的这批文物,我们在新馆肯定会展出。”为俞经农颁发了捐赠证书,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高兴地表示。他介绍,2011年的时候,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过一场专门的昆曲展,当时,俞经农也提供了他的珍藏作为重要展览文物。今后,历博新馆会不定期开展活动宣传昆曲。“俞粟庐先生宣传、推广昆曲不遗余力,使得这一优秀剧种得以保留。今天,俞经农捐赠这些文物,也期望历博能够好好研究、进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昆曲。这些珍贵文物的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更重要的是代表文化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