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进达墓位于礼泉县赵镇石鼓村西北约1000米处,为唐太宗昭陵陪葬墓。1976年4月昭陵文管所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墓被盗严重,仅余少量随葬品,无法详究。所幸当年墓葬石刻尚非盗贼垂涎之物,得以保存至今。目前,在已发掘的昭陵陪葬墓中,墓葬建制使用石门的有13座。相比而言,牛进达墓石门不仅为其中的上乘之作,而且其图案和纹饰颇具研究旨趣。 一 石门描述 石门,青石质地,由连为一体的门额和门楣1件、门柱2件、门扇2件、门槛1件、门砧2件等8个构件组成。今2件门柱石缺失,西门扇右下角断裂,但可拼接,其余部分保存完整,纹样皆为浅减地阴线刻。 门额和门楣,二者连为一体,这在昭陵13合石门中仅此一件(图1),在唐墓石门中亦不多见。正面及下面磨光。其门额部分,下缘长96、中高21、厚11.6厘米。左右对称浅减底线刻对舞凤凰,其颈部皆系绶带,绶带后端呈火焰宝珠纹状,曲颈下视,双翼展开,两爪一前一后,做飞奔状,西侧凤鸟口中尚衔珠(图2)。凤鸟中间为双台莲花座,莲蓬上为火焰宝珠。门楣部分,长165.5、高18.5厘米。周边饰以联珠纹,其中浅减地线刻联珠圈构成9个徽章式图案(两端只有半边图形),其间空隙用上、下对称的叶纹填饰,联珠圈内的内容为翼兽与叶纹图案相间(图3)。联珠圈中的联珠数目不等,大小不一,反而增加了画面的随意性,减少了呆板之感。 门扇,雕饰精美,周边皆饰联珠纹,均以线框为界分成上、中、下三部分。中间填饰以二方连续忍冬纹。上部均有一翼兽,中部为联珠圈构成的徽章式人物图案,联珠圈在四至的方位以空格隔成四段,各段中的联珠数目不等。下部各一狮子蹲踞于一台座上。台座在狮身之前有一镂空,台座及镂空处的侧面以若干线纹表示其褶皱及厚度。两门扇上的翼兽、狮子等大体相似,惟局部有差异。 东门扇:带榫通高142厘米,门扇高125厘米,宽52厘米,内侧厚8.5厘米,外侧厚10.5厘米。铺首孔直径3.0厘米。上部的翼兽抬头张嘴,露出三颗门牙和两颗锋利的犬齿,舌头外露,舌尖上翘,上唇有四撮须毛,其上复有一长角,可见一圆形鼻孔。圆睛,有锯齿形睫毛。翼兽头似龙,头后有三角形毛发后飘,身较短,两肋生翼,背有脊鳍,羽状尾翼分做四绺。四肢前扑后蹬,飞奔于如意祥云之间。 中部徽章式图案,联珠圈内径23.3厘米,外径29.8厘米,分割的空格宽3.2厘米。中间人物为胡跪式于一莲花座垫上(图4),右膝促垫,黄河书画网,左脚趾外露,头戴花冠,弯柳眉,深目高鼻,髭为八字形,须、髯一体,胡人形象。其左臂抬起,手轻握高脚杯,平置于头顶,腕上有手镯,上有三个铃铛形饰物,臂弯处夹一箜篌于胸前,箜篌上也挂有铃铛形的饰物;右手置于膝盖,飘带从掌中滑下。整个画面生动传神,飘带飞舞,静中有动。 下部为一狮子蹲踞于台座,狮头毛发呈一撮一撮有致的发卷,两耳外撇斜竖,圆目怒视,张嘴露齿,可见上牙床两颗犬齿及其中间的四颗门牙。项系绶带后飘。其左腿及后两腿撑地,右腿上抬,爪掌朝上,可见脚掌的肉垫。狮身于左前腿根部有一顺时针旋毛,尚饰有小团花。其尾巴贴背上翘,尾巴的内缘以及身体的外轮廓线饰以短钩状纹。 西门扇:带榫通高146.2厘米,门扇高119.5厘米,宽52.5厘米,内侧厚7.6厘米,外侧厚111.8厘米。铺首孔直径2.5厘米。上部翼兽似龙头狮身,回首张嘴,上下牙齿外露,舌弯翘,颚床显露,双角竖起,猪鼻,可见两个圆形鼻孔。圆睛,锯齿形睫毛。身较长,两肋生翼,背有脊鳍。尾巴向背部上翘,尾尖下卷。后爪着地,右前爪奋力踩蛇身,蛇身以锯齿状阴线表示蛇鳞。蛇头上竖与翼兽之头朝向相同,张嘴吐信,身弯曲,作挣扎状。蛇的颈部系有绶带,系带处可见多层的“×”形纹。 中部徽章式图案,联珠圈内径23.3厘米,外径28.6厘米,分割的空格宽3.2厘米。中间人物头戴尖形冠,冠上插缨,饰有日月图案,头后有背光。细弯眉,且眉心相连,深目高鼻,髭向上弯翘,有须髯,胡人形象(图5)。双手横抱曲颈琵琶,左手四指握弦轴,小指微翘,右手执长条形拨子,手心朝外,做拨弄琴弦状。双腕戴手镯,镯上饰铃铛。左腿在内右腿在外盘坐于莲花座垫上。左脚趾外露,可知双脚皆未穿鞋。身披飘带,飞扬的飘带两端有圆形饰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