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 年5 月22 日至23 日,由塞尔维亚文化与媒体部倡议发起,中国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协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在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此次论坛是落实中国-中东欧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期间17国领导人共同发表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里加纲要》中重要的人文交流项目,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文化遗产领域首次进行机制化的集中专业合作交流活动。论坛围绕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主题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实践方式,展开交流研讨。塞尔维亚文化与媒体部部长弗拉丹·武科萨夫列维奇、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大使李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论坛期间,各国代表围绕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领域的世界遗产地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实践等方向各抒己见,交换经验。中东欧国家代表介绍了各自世界遗产地概况,管理体系与机构设置,政策法规、保护管理规划,监测与保护效果评估,以及当地社区参与等保护管理方面的实践与经验;各国代表还分享了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和实践经验。论坛结束后,应塞尔维亚文化与媒体部邀请,中国专家代表团实地调研了塞尔维亚国内的文博单位。中国专家代表团先后走访了马纳西亚修道院、菲利克斯·罗慕利亚纳宫殿遗址、拉耶克皮姆尼斯葡萄酒酒窖、菲特斯拉姆要塞、莱本斯基维尔考古遗址、哥鲁拜克要塞、斯梅代雷沃要塞,与当地博物馆专家、考古专家、文保专家深入沟通文博工作的各方面内容。双方对世界遗产地的管理、文物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交流了意见,并比较了中塞两国不同国情下的文物管理框架和应对措施。双方均表示了在今后工作中加强合作交流的强烈愿望,在工作理念、方法、技术等方面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下面是本次论坛的代表发言摘要。 文化遗产交流合作 ——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动车组 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 刘玉珠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姿的文明,积淀了丰富的遗产,为人类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文化财富、精神滋养、智慧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可以跨越时空、穿越国度,与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的社会制度对话,可以成为世界认知中国、读懂中国、交往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增信释疑、扩大共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是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里加纲要》的实质举措,是促进中国-中东欧人文交流的对话平台。在我们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一定能够取得满意成果,一定能够开辟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的新途径。中方愿意积极参与并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历史交往密切、传统友谊深厚,各领域合作长足发展。2012 年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的诞生,为中国-中东欧国家文物交流合作注入了新动力:一是文物展览成为双方人文交流最受欢迎、最具特色的“重头戏”,中国赴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五年累计举办10 个中国文物藏品展览,推出赴中东欧国家“华夏文明洲际行”活动“, 华夏瑰宝展”系列基本覆盖东欧地区;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赴中国举办6 个文物藏品展览,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二是人员交往逐步紧密,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工作互访、学术交流逐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日益丰富。三是制度安排实现突破,中国与塞尔维亚会后即将签署关于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与罗马尼亚已就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协定达成一致。 人文交流是深化国家关系的“基础设施”,是推进民间友好的“民心工程”。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动车组”。这里,我就进一步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领域全面合作谈几点建议。 一是做好战略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中东欧16 国占沿线国家总数的四分之一。上个星期,书画家百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中国-中东欧国家完全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大框架下,围绕世界文化遗产、联合考古和文物保护等重点,为双方未来文化遗产合作确定大方向和路线图,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举措,为双方政府部门和保护机构合作带来更多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