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同一种茶, 用不同的陶瓷茶杯装载, 味道从淡到浓, 两位艺术家探讨为何产生这种效果, 有时也会产生分歧…… Q 画家黄三舍: “你是不是用了不同的化学成分?” A 陶艺家梁向昭: “不同矿物含量的泥自然会产生不同效果。” 陶…
同一种茶, 用不同的陶瓷茶杯装载, 味道从淡到浓, 两位艺术家探讨为何产生这种效果, 有时也会产生分歧…… Q 画家黄三舍: “你是不是用了不同的化学成分?” A 陶艺家梁向昭: “不同矿物含量的泥自然会产生不同效果。” 陶艺师和书画家合开工作室 上周末,“昭舍艺术”工作室在广雅路正式开门迎客。该工作室结合了梁向昭与黄三舍的名字,多年前他们因艺术结缘,私交甚厚。 梁向昭 艺术行当里有一句话,叫“隔行如隔山”,因拥有不同的艺术感受,黄河书画网,容易引致观点争议和分歧。梁向昭与黄三舍,一个从事陶艺,一个从事书画。“不同艺术领域的人,拥有对艺术不同的理解。”梁向昭说,“以前也曾问黄老师,为什么要画得这么慢,岂不是浪费时间?后来深入了解之后才明白,原来画中颜色太过浓艳则会显得不够内敛,‘慢’为的是追求更加沉稳和厚重的感觉,这与我做陶艺的‘慢’也是共通的。” 梁向昭向西村同学展示了桌上的茶杯,一个的质感温润如玉,一个则雪白如荷花花瓣。不同的矿物质,用上不同的釉色,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开片(产生裂纹)程度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梁向昭表示,“昭舍艺术”工作室的建立,源于成员们艺术观点的融合。 “开片”(开裂)程度不同,制作出来的技艺效果也截然不同。 若能做到梁向昭所说的“与器物交流”,即通过触摸到不同质感的杯子,了解器物当中隐藏的奥秘,机缘中也可能会缔造一次新的艺术共融。 成员“跨界”学习陶艺 除了梁向昭和黄三舍两位名家,“昭舍艺术”工作室还有十五名成员。 成员婵姨原本是玩具厂的工作人员,偶然的机会来到梁老师的创作工场,一看便产生了“立马坐下来工作”的念头。“小时候玩泥块玩得多,书画家百科,从没试过把泥块做成器皿。没想到一块小小的泥土还能有千变万化的效果。”接近四十岁的年纪才开始玩“跨界”,不得不说挑战确实十分巨大。婵姨告诉西村同学,就是一股韧劲支撑着她走下去,“做陶艺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拉胚机上找到中心点,若连中心点都拿不到则完全没有办法完成后面的工序了。” 一股韧劲支撑着婵姨在陶艺的道路走下去 与婵姨一样汲汲所学的还有兴姨,她形容学习的艰辛,会让人有种“头皮发麻”的感觉。“泥定不了中心,做到一半会前功尽弃。有些时候甚至泥在拉胚机上转着转着,就不知道到哪儿去了……”听了婵姨的介绍,西村同学也在梁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尝试做了拉胚。脚控制着机器转动的频率,手部则专注做着泥土的拉伸和成型。看着制作一个同心圆容易,但机器在转动的过程中却极容易走偏,有时候甚至用手指在泥土上分割出杯子的时候,弄破杯子。这一步成功了,做成一个陶瓷还需要经历烧制的过程,果然“千锤百炼”才能成器。 “让更多人看到美好瓷器”的初心在此实现 40平方米的“昭舍艺术”工作室中分有两层,一层为可供体验学习和展示的空间,二层为艺术爱好者的品味交流空间。 为何有此机缘,在广雅文化街设立工作室?梁向昭表示,也是有赖于广雅文化的传承。“黄老师是广雅中学的校友,在校庆当中,他偶然知道广雅文化街的项目,也就借此机会来此开设工作室。”工作室中的一堵红砖墙,原始而厚重,让人越发感觉到历史的沉淀,以“天地梦”的主题表达出从原初发展的含义。“古往今来古窑这么多,但真正能传承下来的确实很少。西村拥有800多年的西村窑文化的根,确实不希望就此流失。”梁向昭希望更多懂得欣赏的人,在广雅路认识陶瓷,并在此延续西村窑的文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