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春晖:用艺术展现“眼见未必为实”

时间:2017-07-05 08:57 来源:黄河艺术网 审核专员:黄河书画网 点击:

  南都讯 记者黄茜发自北京 著名艺术家杭春晖的个展“不分明———杭春晖2017”近日于亚洲艺术中心启幕。此次展览呈现杭春晖2017年的一组最新作品,昭示着艺术家从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向着富于思辨的观念艺术的迈进。

  展览的题目“不分明”取自乐府诗句“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杭春晖意识到人类视觉经验“亦真亦假”、“似是而非”的特性,将“不分明”作为一种现代的创作方法和观看态度。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他着意混淆了平面和立体、绘画与雕塑、抽象和具象,将浅浮雕和工笔绘画诗意结合,简净的画幅每每让观众产生“误判”,觉察出艺术家的“诡计”之后,又引起人们对视觉经验的复杂性的反思。

  “我可能是一个偏思考型的艺术家,我一直在讨论一些基本的核心命题,比如我们理解的真和世界存在的真。”杭春晖告诉南都记者。在作品《暖》或《角度与灰度》里,不同的“因”造成了同样的“果”,作品的表面呈现和艺术家使用的手段并不是一回事。

  杭春晖试图告诉观众,视觉经验具有欺骗性,它很可能是一种偏见,眼见未必为实。具有扎实的绘画功底的杭春晖,书画家百科,此次义无反顾地去掉了画面中多余的“修辞”,他那接近极简的画幅更为纯粹,也更具有思维的力量。

  专访杭春晖

  南都:这个系列的作品整体上有什么思路?

  杭春晖:其实这个系列的作品跟我以前的创作有两个线索是相联系的。我在2015年个展上有一个系列叫《假亦真》,一张原作和一张高仿复制品并置在一起,谈我们视觉所见的真与假的问题。还有个线索是2015年的《蝴蝶识别手册》,里面有现成品蝴蝶,还有跟绘画有关的场景,其实是在混淆绘画的形式和现成品这个“物”之间的边界。

  2015年我还做了一件作品《王的加冕》,一个绘画人物,底下是一丛荆棘和一个桌面,桌面是用浮雕表现的。当时我意识到,绘画加浮雕的思路,可以将我关注的两个问题关联起来,一方面是真和假的问题,一方面是现成品的“物”和绘画形式的关系问题。这个系列慢慢地发展起来,绘画和雕塑的边界被我有意地模糊了,构建出一个似是而非的判断标准。

  南都:雕塑语言怎么在这组作品里体现的呢?

  杭春晖:这组作品很多都是桌面上的东西。桌面上的珍珠也好、书也好、一条蛇也好,包括光线,都是我画出来的。桌面本身其实不是绘画,而是一个特别浅的浮雕,通过光线形成绘画的色调。我把画面裱在浮雕上,这个时候你的视觉会受到欺骗,你以为桌面也是我画出来的。

  南都:你以前的作品相当传统,还在具象的工笔画的范畴之内。但这组作品往前迈了一大步,更加的观念化了。

  杭春晖:对,这组作品把以前我在局部实现的观念整合了。在以前的作品中,我的这些观念和视觉手段还具有分离性。我这两年的努力,就是将这种分离性做得更隐蔽,更融合。这个时候,形式的调度、观念的阐述和方法论的呈现,就更加有意思了。

  这次的展览里,包括珍珠也好、光线也好,在选择绘画对象的时候,我都选择了那种具有抽象形式的,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形式,但在我的整个作品中呈现出写实的视觉经验。尤其是《暖》那组作品,其实我就画了一个几何图形。当我把平面的几何图形和有绘画性的雕塑融合在一起,突然呈现出一个很明确的、写实性的表达。它在抽象和具象之间,构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关系。

  南都:你很扎实的工笔底子就这样抛弃了吗?

  杭春晖:其实没有。你看那几颗珍珠,那本书,那条蛇,都是很下功力,画得很深入的。在我看来,书画家百科,工笔也好,水墨也好,雕塑也好,都是实现作品的手段。

  关于绘画的形式和物质世界边界的讨论,正是我感兴趣的问题。它涉及到了视觉的真和假问题,也涉及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问题。我们一直相信视觉是有效的,但视觉其实是先验的、经验化的。眼睛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

(责任编辑:国礼艺术家官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21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网安备案:41021102000103

主办单位:国礼艺术家官网 协作单位:国礼艺术大师委员会 国礼艺术家文化保护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