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范·莱茵——西方油画史乃至整个人类绘画史上被公认的荷兰17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不相上下。一周前,书画家百科,美国“莱顿收藏”机构带着伦勃朗的11幅画作,及其同时代其他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共70余幅,来到了中国的国家博物馆展出。这是“莱顿收藏”中“伦勃朗时代”的首次全球巡展,也是荷兰黄金时代画作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展示。“莱顿收藏”管理人劳拉·耶格尔以“伦勃朗和他的时代”为主题,精选了他们具有代表性的肖像画、历史画及风俗画,向中国观众重现了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创造力。 美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伦勃朗1606年生于荷兰西部城市莱顿,强烈的艺术爱好使得他14岁时中断了学业转而从师专门学习绘画,19岁便开始了独立创作的绘画生涯。此后在他充满戏剧性遭遇的一生当中,为人们留下了一笔数量惊人的艺术遗产,其中油画约575件,素描约1000件,腐蚀版画375件,作品总计近2000件。这些作品在当时曾不完全被荷兰人民认可,但其死后直到今天都雄辩地表明:他是欧洲最伟大的肖像画家和宗教题材画家,最杰出的风景画家和风俗题材画家,最富有历史反省精神的历史画画家。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评价道:“倘把人比作一根链条,那么他(指伦勃朗)是铸造了这一头,希腊人铸造了另一头,所有佛罗伦萨、威尼斯、法兰德斯的艺术家们都在这两者之间。” 17世纪的荷兰肖像画在西方艺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许多暴发户想把自己的画像留给后人以供炫耀,还有一些市政官员、地方委员会和董事会也热衷于为自己画像立传,因此当时的画家们有很多机会来体现自己的才能,作品只要投其所好便能换来可观的订金。伦勃朗虽然也免不了接收肖像画的订件,但与别人不同的是,在他的作品中并没有完全听从订件者的意愿,而十分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在他艺术道路的中、晚期做了大胆的尝试和超越,他的才华终于锋芒四射、卓尔不群。 今天来看,伦勃朗创造了最丰富的表现技法、最独特的绘画语言方式,他善于通过捕捉人物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揭示画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善于利用光线塑造形体,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处理复杂的画面,并有意识地使用厚涂法和油画颜料本身的质地来表现人物的质感,创造出了用黑暗来表现光明的“紫金色黑暗”这种伦勃朗式的独特艺术风格。此外,伦勃朗以他对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的诚实,赋予了他所描绘的人物和主题以真切的情感与生命,他笔下的人物有了灵魂,他的画有了更深刻的思想与人文体现。也正是这一点,使得伦勃朗在西方艺术史上占据了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举办的伦勃朗特展,大都聚焦于他黄金期和晚年的成熟作品。而他在初出茅庐,还未曾离开家乡莱顿前往阿姆斯特丹闯荡时的早年作品极少能一睹真容。本次特展中呈现的11幅创作于1624至1645年的伦勃朗作品,恰恰集中反映了他从早期创作到功成名就的20余年中绘画技巧的成熟与改变,并映射出伦勃朗前半生最意气风发的人生境遇和创作状态。例如,此次展出的《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是伦勃朗众多自画像中较为经典的一幅,画面中的他充满自信地直视着观众,眼神坚定而又有所隐藏,画面技法的处理凸显出了他的与众不同,而自信积极的形象也与他正处于意气风发的28岁完全吻合。 伦勃朗与他的黄金时代 17世纪的荷兰刚从西班牙殖民地统治中独立起来,成为当时海上强大的国家之一。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言论都相对自由了许多。此时富裕起来的商人、市民阶层热衷于购买绘画以装饰他们的住宅和公共建筑。正是这样的现实需求,带来了荷兰美术创作的繁荣,除了伦勃朗外,也涌现出了一批精通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和静物画等绘画艺术的重量级艺术家,如哈尔斯、维米尔、扬·利文斯等,而画史上著名的荷兰画派就诞生于这一时期,这是荷兰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此时的荷兰画家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他们的绘画开始摆脱天主教会和宫廷贵族的束缚,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服务。他们不熟悉也不喜欢贵族化的形而上的宏大题材,而更愿意画身边的生活趣事,善于表现生活的平凡与宁静,其中约翰内斯·维米尔是最著名的代表。这次维米尔《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作品的亮相,也是展览的亮点之一。维米尔一生只活到43岁,在他存世的30余幅作品中大部分都是风俗画,由此可见这幅唯一由私人收藏的代表其成熟风格的作品首次来到北京展出的重要意义。维米尔的画作大多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却展现出抒情诗般的意境。他的画作被誉为古典的、超越时间限制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虽然英年早逝且被湮没达两个世纪,但他留下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等作品已成为今天无法逾越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