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商业哲学家查尔斯·汉迪曾说过: “所谓成功,不在于你位高权重有权有势的时候有多少人来找你,而在于在你的葬礼上有多少人是不请自来的。” 6月22日,北京下着雨,“何刚同志追思会”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行。这大概是在紫禁城第一次为普通农民办追思会。上个月,何刚在某高铁工地龙门拆除作业时不幸遇难。而故宫为何举办这场特殊的追思会,需要追忆到32年前…… 故事 何刚与故宫的故事发生在1985年。 1985年的秋天,河南商水县的农民何刚在老家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了一缸埋在地下的银器。曾与何刚一同操办捐赠事宜的固墙村支书刘红恩回忆,“当时何刚意识到这批东西可能是文物,觉得应该交给国家,但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就来找我来商量,后来我们商定,捐给故宫博物馆。”刘红恩说,文物贩子拎了一麻袋钱来买,他们甚至开出“你要多少我给多少”的条件。何刚家庭条件很差,几件文物完全可以让他一夜暴富,但是他仍不为所动。 之后,书画家百科,何刚和刘红恩将几件“宝贝”带着,坐上火车来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何刚带去的那些银器被故宫认定为文物。1986年2月,何刚又将存放银器的缸也一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1985年捐赠文物时,由于没有专项资金,故宫博物院从员工的福利费中抽出8000元奖励何刚——这当然不及文物价值,但在上世纪80年代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还给了1000元的交通费。 1985年,故宫博物院给何刚出具的捐赠文物凭证,上面记载有捐赠文物共19件。 故宫博物院发布的消息中称,经鉴定,该批银器被定为二级甲文物1件、二级乙文物11件、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遗存银器较少,何刚所捐的珍贵文物填补了此类藏品空白,在以后的展览中被多次使用。”当时接受捐赠的时任故宫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说,因为罕见,其中的二级甲等文物“银镀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经常参加各种展览。 捐赠文物的名气并没有改变何刚的生活,从北京回家后的他依旧在田里种地干活。 32年里,他的家庭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故。妻子罹患尿毒症离世,父亲腿伤卧床,母亲病情不断。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何刚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故宫,希望能得到一点帮助。 在故宫博物院的帮助下,何刚先后得到了10万元的生活补助。此次又罹此大难,故宫博物院决定再次向何刚同志家属提供10万元的困难补助,尽上一份绵薄之力,帮助家属渡过难关。 朴实无华的何刚创造了多项纪录: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遗存银器很少,何刚捐献的文物填补了此类藏品空白;他是为故宫捐献者的农民捐宝人第一人;故宫博物院举行追思会,这在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伟绩,却书写了平凡中的伟大,令人肃然起敬。 一生清贫的他,那颗保护文物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父亲的捐赠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里再穷,也从未为当年捐赠文物而后悔。”何刚的儿子何俊清说。 何刚的事迹被报道后,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众多网友纷纷为何刚与故宫的故事点赞。更有网友说:何刚有心,故宫有义。 在紫禁城内的景仁宫,有一个“景仁榜”,是故宫博物院专门为文物捐献者设立的。截至目前,共有787人次向故宫捐赠3.4万余件文物。上榜者中,除了许多知名人士,这位普通农民何刚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上。 在何刚离世后,故宫发布悼念文章,宣布将为他举办追思会。这场特殊的追思会上,到场的不仅有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等文物系统领导,也有九旬文物专家谢辰生、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等文博界学者。 这些关心他的人们如此回忆这位“默默无闻为中国文博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无私捐献者”…… 何刚之子何俊清:从小父亲教育我做人要真诚、正直,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他经常说,文物是国家的,别人给再多钱也不能卖。谢谢你们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给我们帮助,这份恩情我爸生前就经常说。谢谢。我也会做一个正直、善良、有奉献的好人。如果现在再挖出来东西,我们仍然会像父亲那样交给国家!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今天,我们不仅是哀悼何刚的不幸遇难,也不仅是感恩他为故宫博物院作出的贡献,更多的是希望将他这种身在困境中还能恪守原则、淡泊名利的精神宣扬出去。民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只有每一位普通民众都能倾心地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能最安全和最有尊严。这就是何刚告诉我们的道理。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追思何刚,也是希望倡导积极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