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池:儒商吴其贞的书画鉴定

时间:2017-07-03 07:44 来源:黄河艺术网 审核专员:黄河书画网 点击:

  吴其贞,字公一,安徽休宁人,出生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他在《书画记》中写道“丙午六月二日,为余六十初度”,丙午是康熙五年(1666),而他于何年仙逝尚未可知,有待查考。《书画记》最后一篇的时间是丁已十二月六日,即康熙十六年,按阳历已是1678年,时72岁。

  吴其贞出生于亦商亦藏的富裕家庭,年轻时就跟随父亲吴豹韦一同欣赏书画作品。日后,吴氏也常带上两个儿子吴振启、吴振明赏阅书画,锻炼目力,后来子承父业,也投身于书画交易业。他常来往于苏州、扬州、杭州、南京、绍兴等大城市之间,从事书画鉴藏及书画交易达40多年,并著有《书画记》(共六卷)。作为一名“儒商”,吴其贞不像董其昌等画家有着极丰富的绘画实践经验,其鉴定书画的方法必然与普通的文人士大夫有所不同。那么吴其贞的书画鉴定方法是怎样的?鉴定依据是什么?而他又是怎样揭露作伪者的造假手法的呢?

李天池:儒商吴其贞的书画鉴定

郑思肖  墨兰图  吴其贞旧藏

  辨析纸、绢、印章、题跋

  吴其贞熟悉每一时期纸张的特性。例如他根据纸张颜色及开口断定王越石所藏王右军《雨后帖》为伪物且非近代之物:“书法有沉重古雅之气。观其纸色是墨水所染者,似为伪物,而墨上有尘垢包浆,纸张裂处皆为开口,此又非近代之物,或唐宋人所作欤?然此帖未见有刻本……”吴其贞熟悉古人用绢的时间及用途,指出魏晋时期人们就已经在绢上书写“帖子”,否定了明代末年一些评论者称魏晋时期写帖不应用绢的定式。又如在观宋元仲藏王大令《鸭头丸帖》时讲:“评者谓帖子不应用绢,而不知古人纸纨并用也” 。

  吴氏常用印章来鉴定书画作品。尽管在明清时期,石质印章大量使用,借助印章鉴定真伪已经不再是鉴定书画作品的主要方法,但眼力较高的吴其贞还是能借助印章鉴定出作品的真伪。

  吴氏根据题跋者的印章判定作品的作者。如1666年吴其贞在朱石门家评马远《永宝长生图》云:“‘赐王都提举为寿用’‘ 辛巳御书’二玺。书法圆健,有殊于常,若非此二玺,则认为高宗矣。”也就是说,如果不看画面上的两枚图章,很容易误判为高宗所作。

  除了纸张、印章,吴其贞还对书画作品中的题跋与款识做过深入研究。例如通过任君谋《退之诗十一首》中的题跋判断出陕地一石刻《古柏行》的作者。1663年吴其贞在常州唐云客家看到任君谋《退之诗十一首》,其作品题跋云:“龙岩姓任,讳询,字君谋,易州人,登正隆进士。法书名天下,亦善画……”通过作品中题跋吴氏对任君谋有了详细认识,而且对此图作品做出很高评价:“纸墨尚佳,书法雄秀,结构纵逸,盖宗于颜鲁公。”

  由于陕地的古今名流大都对龙岩本人了解不清,面对《古柏行》的字体与颜鲁公书体相似,故时人都认为是颜真卿所书。吴其贞则通过任君谋《退之诗十一首》中的跋文判断《古柏行》并非颜鲁公所书,而是任君谋所写。

李天池:儒商吴其贞的书画鉴定

王献之  鸭头丸帖  吴其贞旧藏

  关注笔墨语言

  吴氏在鉴定书画作品时经常通过“笔力”的强劲与软弱来判断作品的真伪。其《书画记》中更是以大量的例证证明了这一点。如郭河阳《溪山霁色图》绢画一卷“画法工细,笔力软弱,是元人之画,非郭画也”。又如张樗寮《楷书秋风辞》一卷,“字大二寸,笔法苍老如断钉折铁。当时评者嫌有雕琢态,今人效之不能到”。

  但也有例外,如他在谈及王摩诘《雪山楼阁图》时写道:“气色尚佳。画雪山,楼阁数重,丘壑丰满,用笔工细而有气力。然非王画,乃宋时能品之画也。”这是说即使用笔有气力,也并不能完全说明是真迹。相反谈到用笔柔软时,也并不能代表是伪作。如“黄大痴《秋山访友图》小纸画一幅……用笔柔软,皴法松秀浑化而有精神,绝无常法,盖效巨然,真神品也”。

  当然了,这只是例外而已,出现这种情况很少,在其他书画著录中更是少见,这也许正是吴其贞鉴定方法的独特之处。另外,吴氏也会从笔力的秀健以及精细出发去鉴定作品的真伪,书画家百科,如在鉴定怀素《自叙帖》时,强调其“运笔精细,如春蚕吐丝,脱泻光净,风韵超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今,为神品第一,名著当代,价值千金”。

李天池:儒商吴其贞的书画鉴定

怀素《苦笋帖》吴其贞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

  着眼风格气韵

(责任编辑:国礼艺术家官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21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网安备案:41021102000103

主办单位:国礼艺术家官网 协作单位:国礼艺术大师委员会 国礼艺术家文化保护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