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京郊东北方向、京平高速附近,隋建国的工作室便坐落在那儿。园区外,完全是一派郊区景象,冷清,甚至有点落寞。但一旦进入大门,灰色的大房子一下便提醒我们进入到了艺术工作区。隋建国的工作室则更具标志性,门口都是他的那些雕塑。 如今,隋建国生活工作都在此。他与夫人近年来一起携手新的艺术事业,创建隋建国艺术基金…
京郊东北方向、京平高速附近,隋建国的工作室便坐落在那儿。园区外,完全是一派郊区景象,冷清,甚至有点落寞。但一旦进入大门,灰色的大房子一下便提醒我们进入到了艺术工作区。隋建国的工作室则更具标志性,门口都是他的那些雕塑。 如今,隋建国生活工作都在此。他与夫人近年来一起携手新的艺术事业,创建隋建国艺术基金会,隋是雇员,其夫人是主席。 作为中国当代雕塑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隋建国笑称自己是从去年正式开始了“职业艺术家”生涯,因为到了退休的年龄,结束此前央美30余年的教学及行政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上来”。 隋建国在接受专访时称,退休后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好,“有了基金会后,可以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虽然美院也是很好的平台,但我现在自己做事更纯粹。” 1 退休后交出新作,不拒绝3D技术 虽说隋建国去年才退休,不过很快便于日前在佩斯北京交出了其作为“职业艺术家”以来的首批作品。《空间挤压》《手迹》系列等铸铜雕塑,是2016年至2017年的新作,展厅中循环播放的影像《肉身成道》,则清晰记录了雕塑创造的过程。 “肉身成道”,也是北京新个展的名字。隋建国说,新展及新作都是其自盲人肖像系列以来一直在思考的。在盲人肖像系列中,“我是闭着眼捏泥,其实意味着摆脱理念的控制。” 隋建国是在《时间的形状》之后开始重新思考视觉和雕塑的关系。为此,在创作《盲人肖像》时,他刻意蒙上了双眼,每天徒手用黏土捏制10至15个雕塑小样。有时候,他也会拿起一团黏土自由抛落,再从这些自由成型的样品中挑选出自己觉得有感觉的作品,用黏土或青铜放大。 这样的一种创作方式似乎也很好地解释了“肉身成道”背后的指向:先行动,后讲道理,“你只有做了事情后才能总结经验,而不是先设定想法,再去指导你去做事。” 隋建国还找到了能够将作品造型之外的全部细节呈现出来的技术方法。在《手迹》中,虽然是其2008年盲人肖像系列的延续,但此次却借助新技术获得了新的意义。隋建国使用高精密度的3D扫描技术及3D打印技术精确捕捉并还原了作品表面的手纹细节,打破了此前在泥稿放大过程中对于细节还原的技术局限,使得雕塑作品的表面肌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腻程度。 这种对于科学技术的开放态度正是隋建国作品中现代性的气质根源。“我相信人类的进化是借助工具和科学技术,艺术的重大转变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转折导致的。就像摄影影响了绘画,3D打印影响雕塑更是小菜一碟。” 2 从小想当科学家,16岁进入纺织厂 对于新的科学技术,隋建国采取的策略从来都是迎上去看看有没有新的可能性,或许这与他自小有科学家的情结有关。 很小的时候,隋建国就表现出绘画的天赋。一二年级时,美术老师一定要让隋建国参加美术组。七八岁的他觉得当个画家没什么意思,“我特别明确,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工程师。之后就没有积极地参加美术组的活动。” 不过很快,隋建国就意识到自己也当不成科学家,因为“文革”来了,大学关门,中学不上课,随之而来的是年轻人都得下乡。哥哥去了建设兵团,父母为了将隋留在身边,便想到了“父母退休,子女顶替”的政策,隋建国虽然不愿意当工人,但也不能浪费这个名额,于是16岁生日刚过,他进了青岛光明纺织厂,成为一名工人。 “进了工厂后觉得很无聊,大学也没希望恢复。那能干点什么,只有画画,”隋建国说,这时他想到了拜个老师,去学画画,“那会并没觉得画画可以考大学,可以卖钱,只是想我以后业余时间也可以有点事干。”此后每天都是白天上班,晚上画画。 没想到这个无心之举让他抓住了恢复高考后的机会。大学恢复招生,老师对24岁的隋建国说,你还年轻,应该去考。“恢复高考后,因为数理化那套在初二就没学了,书画家百科,所以我只有考美术这门,”为此,隋建国赶紧去夜校学素描,才赶上高考这趟末班车,考取了山东艺术学院,由此开始了他真正的艺术之路。 3 迷上现代雕塑 带着学生下乡打石头 考上大学,年少的隋建国骨子里觉得国画太古老,就学雕塑,“我可以做个毛主席像,做个熊猫,至少跟工业有点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