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 ■在当下艺术跨界和文化多元的语境下,艺术介入空间远非艺术品的空间展陈功能而已,需要一种开放的思维,旨在打造更具公共性内涵的公共艺术平台,成为未来繁荣艺术生态的一个重要媒介 大规模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后工业化建筑遗存的改造已经初步完成,特别是上海,成片的工业区改造,有很多的案例。近期,位于苏州河边…
■ 在当下艺术跨界和文化多元的语境下,艺术介入空间远非艺术品的空间展陈功能而已,需要一种开放的思维,旨在打造更具公共性内涵的公共艺术平台,成为未来繁荣艺术生态的一个重要媒介 大规模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后工业化建筑遗存的改造已经初步完成,特别是上海,成片的工业区改造,有很多的案例。近期,位于苏州河边的“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正式揭牌。作为一个点状的建筑遗存,如何成为一个新的艺术空间,带给我们新的启示是什么?艺术家、理论家、建筑师、媒体就“艺术如何介入城市空间”展开了讨论。 艺术空间 重新整合城市艺术资源 李超(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助理 史论系主任 、教授、美术史论家):我在美国和欧洲看过很多工业原址上的展览,围绕用艺术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改造城市生活,体现了诸多实验的可能性。因此,我觉得艺术介入空间,在相关展览母题中,除了城市记忆的母题外,还有城市的艺术治理问题。艺术治理是潜移默化的,在城市特定的空间里依靠展览的形态,而后,通过媒体网络传播、数字化的方式、强化传播,包括和媒体的合作,促进了城市艺术资源的分享,提升了综合文化影响力。上海实际上是一个艺术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但是也面临艺术资源遮蔽性和碎片化问题。今天,如何整合城市艺术资源,已经逐渐突破了已有的博物馆、名人故居及部分文化机构的平台。学院美术馆成为一个城市更新资源聚集的热点话题,同时后工业遗址改建的艺术空间,也变成一个城市更新的看点。 艺术介入空间 必须要有人文温度 张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创意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从设计角度,从一个城市的思维,“1908粮仓”这栋建筑承载了一个社会发展的变迁。从老建筑的功能变迁上,也能体现整个城市文化艺术认知水平。一个专为艺术建的美术馆,和一个老建筑改造的美术馆,还有其他厂房转换变的美术馆,是不一样的,但是功能目的是一样的。艺术馆对于城市的成长,对城市里面家庭的发展,对市民观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温度的内容。艺术介入空间是把有温度的内容导入这个空间,再从这个空间散发出去。在城市里面,什么样的艺术家作品呈现,策展人和学术主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到艺术馆来不仅仅是看一幅画,更多的是离开本身的社会功能诉求,到一个纯净的空间,通过艺术作品,得到精神上的认知、欣慰、启发。艺术介入空间,更强调怎么接地气。艺术空间非常强调立体对应社会,除了通过艺术展形成基本的个性定位外,艺术空间还需要与这个区域的文化和思维的认知结合起来。另外每个艺术馆,除了展览作品之外,还有衍生品的传播,让艺术介入平常人的生活。所以艺术介入空间是系统立体方方面面的内容,需要通过几个层面去不断催化、推进,使艺术空间发挥更大更有效的社会功能。 艺术 社会责任担当 金江波 (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当代艺术家):在上海美术学院发起的国际公共艺术奖运作的几年里,我们发现了大量的艺术家以“在地性”的创作为导向,把艺术转为一种社会运作的机制来化解社区的矛盾,提出解决公共问题的策略,转而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重塑社区文化的价值。 在墨西哥湾有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因为地震之后形成许多潜泳资源,每年吸引两三万的潜泳爱好者,但是经过10年20年,也一直就是2、3万人。老镇长退休以后,新镇长上任,这个镇长是个比较年轻的家伙,活跃、有很多想法,他请了一个艺术家来,对这个地方进行改造,吸引更多的游客。艺术家了解到,在地震之前,这里有史前人类居住的传说,书画家百科,但是地震之后被摧毁了,他就以此为命题在这里展开了5年的艺术创作,在海湾的潜泳深处建立了900多座雕塑,这些雕塑以史前人类为原型构想,这些雕塑与海岸线的海底景观形成一体,鱼虾和珊瑚在雕塑群里栖居,水生生态环境与雕塑融为一体,成为魅丽、奇特的独特景观,一下子就吸引了更多的人。他把这件作品称为“无声的进化”,从史前回归到现代,如今,每年将近有八九十万人来此地度假旅游。因为一个艺术家的创意,改变了这个地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包括它的城市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