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瓷画《垓下吹箫图》小考

时间:2017-07-01 14:06 来源:黄河艺术网 审核专员:黄河书画网 点击:

花乱开 中国当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择要: 本文先容的是一幅明代万积年间的人物类瓷画(见图)。这幅瓷画固然画面残得有点严峻,但表现画意的根基要素仍在,故可以按图索骥,显现个中的故事。 瓷画中的主体,天然是谁人坐着吹箫的人。此人面临江河,嘴贴箫管,十指弹动,正吹得努力。他是谁呢?显然,他不会是“吹箫引凤”传说中的萧史…

明万历瓷画《垓下吹箫图》小考

明万历瓷画《垓下吹箫图》小考

  本文先容的是一幅明代万积年间的人物类瓷画(见图)。这幅瓷画固然画面残得有点严峻,但表现画意的根基要素仍在,故可以按图索骥,显现个中的故事。

  瓷画中的主体,天然是谁人坐着吹箫的人。此人面临江河,书画家百科,嘴贴箫管,十指弹动,正吹得努力。他是谁呢?显然,他不会是“吹箫引凤”传说中的萧史。由于萧史只是一个民间的吹萧好手,不行能带着官帽。搜刮枯肠,在有影响的汗青典故中,做官的吹箫好手好像很难找。以是从人物入手解读此画画意,有点坚苦。

  经重复调查,这幅瓷画的画意,在图上方一个“楚”字中暴露了眉目。“楚”代表的应是汗青上闻名的西楚霸王项羽;“楚”字高悬在峭壁之上,暗示此处有也许是“垓下”。“垓下”位于安徽省灵璧县,是楚汉相争时闻名的古沙场。昔时项羽受困“垓下”,筹备在此与刘邦睁开最后的决斗。不意,刘邦使出“八面受敌”之策,用歌声分散楚军军心,致使项羽不战而溃,最后在乌江边自刎。

  “垓下”的名气很大,着实不外是平原上一片低矮的山岗。它的地形特性:一面是平缓的山坡,一面是陡峭的悬崖。从瓷画构图来看,画面右侧一道峭壁正是“垓下”山岗的写照;一个“楚”字暗示壁上驻有楚军;峭壁之下的吹箫人物,应该是代表汉军。整个画意起源可以确定是“八面受敌”。

  “八面受敌”是各人熟知的汗青典故,在明代将它入瓷画本来不在料想之外。但题目是,明代为什么用吹箫这种方法来示意“八面受敌”呢?虽然,也要再次追问,这吹箫的又是谁呢?

  先来说说这吹箫人是谁。据《史记·项羽本纪》记实:“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周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这是“八面受敌”的出处。单从这几句记实,很可贵知其时整个战事的具体环境。因此,后人对这个故事施展想像力,书画家百科,又添油加醋增进了很多细节。好比,说“八面受敌”的点子来自张良就是一例。张良在楚汉相争时,简直是刘邦的首要谋士,将“八面受敌”的筹谋归功于张良是说得通的。又好比,说张良善于吹箫。明代甄伟和清代清远道人编的《对象汉演义》第八十二回,就借张良之口自述道:“某少游下邳,曾遇个异人,喜能吹箫,音调悠扬,律吕哀切。因与会饮,终日向异人学箫,传受一月,不觉遂能吹此箫。”这些传说中富厚起来的故工作节,为瓷画创作提供了依据。以是,吹箫人应该就是张良。

  瓷画顶用吹箫代表“八面受敌”,也许有“楚歌”声难以在画面中示意的缘故起因。而将“张良吹箫”与“八面受敌”笼络在一路,还与明代风行的一部戏曲《令媛记》有关。

  《令媛记》的作者是张采,活泼于正德前后。他创作的《令媛记》共有五十出,长篇演绎楚汉相争的汗青,在其时影响很大。

  在《令媛记》中,有两出戏讲的就是“八面受敌”的故事。在第三十五出《楚歌》里,有张良的一段独白:“自家助汉谋臣张良是也。目今西楚兵虽听命垓下,探知兵疲食尽,士卒思归。昨日临水观鱼,猛思一计。项王那鱼也,后辈兵那水也。欲取其鱼,先取其水。难免教育能辨楚语之士,教他楚歌一曲。待风清月朗之夜,向高阜行止,悠扬吹唱,管教八千后辈卸甲逃归,几多是好。”

  这里讲的是张良经营“八面受敌”时的景象,很是活跃。值得留意的是,张良想出来的策略是“悠扬吹唱”“楚歌一曲”,包罗“吹”和“唱”两种方法。这里的“吹”,应该就是“吹箫”。在“八面受敌”里插手箫声,是由于在明代风行的戏曲中,“吹箫”是一种渲染悲惨气氛极有用的本领。

(责任编辑:国礼艺术家官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21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网安备案:41021102000103

主办单位:国礼艺术家官网 协作单位:国礼艺术大师委员会 国礼艺术家文化保护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