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园,一个特别的存在 资料图片 入了伏的北京,烈日炎炎,每挪一步,都挥汗如雨。在如园考古发掘现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却笑曰:这天正是“烤”古好时节。他指着如园平面图说:“由于如园偏居长春园东南一隅,保存状况较好,是圆明园近几年发掘的首座仿江南园林遗址,也是圆明园考古发掘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园林遗址,意义非凡。” 在圆明园考古中,如园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如园的前世今生 如园位于圆明园之一的长春园东南一隅,是长春园内五园(如园、茜园、小有天园、鉴园、狮子林)中规模最大的园中园,南有过街楼与熙春园相通,占地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于乾隆三十二年建成。 在如园遗址考古现场,考古队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发现的每一块瓦片、砖块。 说起如园的来历,自然和喜好游历的清朝皇帝乾隆有关。乾隆六次“下江南”,对有“南都第一园”之称的江宁(现南京)瞻园情有独钟。瞻园是明代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乾隆下江南多次造访瞻园,对这里的佳山妙水、如画美景流连忘返,并御题“瞻园”匾额。 回到京城,对江南园林的意境和情趣念念不忘的乾隆,在长春园仿建了瞻园,并御书匾文“如园”,意为如同瞻园。嘉庆时期又对如园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在体现含蓄清幽的江南风格之外,重修后的园林建筑包括延清堂、含碧楼、芝兰室、静怡斋、观丰榭、听泉榭、引胜斋和新赏室、翠微亭、搴芳书屋、云萝山馆、清瑶榭等,嘉庆还专门御制《如园十景》。 与瞻园相比较,如园更胜一筹。张中华说,如园毕竟是皇家御苑中的园中园,其规模是瞻园的两倍,建筑类型和数量更多,景观层次更丰富,材质用料大多是皇家御用,还巧妙地利用山外的长湖形成泉瀑,别具一格,成为清代仿建江南园林的典范,受到清朝几代皇帝的垂青。 首座仿江南园林遗址揭开面纱 2012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如园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工作。2016年10月,如园遗址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启动,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课题组成员张利芳博士全程参与了第二期的考古工作,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张利芳开玩笑说,也许后半生就在圆明园度过了。在她的指认下,已发掘清理出的延清堂、观丰榭、含碧楼、引胜轩、挹霞亭、宫门等建筑遗址,以及道路、假山、湖池泊岸、码头等清晰可辨,如园遗址整体布局首次被揭开。 据张利芳介绍,如园虽在文献中有记载,但每个建筑的准确位置并不清楚。在历时两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基本摸清了如园遗址在嘉庆时期的布局、形制和工程做法,发掘出延清堂、含碧楼等主要建筑的台基、柱础、墙基和完整的路网、水系,并出土了嘉庆御笔石刻、粉彩地砖、金砖、葫芦范等上千件文物,以及大量的过火遗迹。 张利芳指着脚下由鹅卵石铺砌的散水说,如园路网完整,各建筑之间均有甬路相连,甬路由方砖铺设的路面和由鹅卵石铺砌的散水组成,散水的个别部位还铺成花卉图案;甬路上有过水沟,方便雨水流通。如园的整个路网系统设计科学,理念超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代表清代建筑的高超水平 在如园遗址的北部,有一个高1米的大土台,这里就是代表了清代建筑高超水平的如园正殿延清堂。1860年,随着一把大火,书画家百科,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延清堂化为灰烬。 一百多年过去了,延清堂北面的石砌码头,依然傲立。张利芳指着码头说:“圆明园太大,皇帝往来其间常在这个地方登船而行。” 从乾隆至嘉庆、道光,都对延清堂钟爱有加,他们曾先后赋诗《延清堂》。在延清堂东侧的小径旁,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石块,其上刻有嘉庆皇帝御笔:“碧萝青藓午阴凝,沿蹬寻幽缓步登。小憩方亭欣造极,披襟挹爽早秋澄。”根据文献记载,这是嘉庆帝御制诗《披青蹬》,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从延清堂南下,顺着碎石子铺成的环湖小径,便来到含碧楼。含碧楼前的台明石条,是质地较软的青白石,其中一块残断的石条上刻有“朱华翠盖满池……”,令人无限遐想:一池碧水,满塘荷色,好一幅心旷神怡的盛世美景。 从含碧楼向东,沿着叠嶂奇石拾级而上,便是如园最高处,嘉庆如园十景之一的观丰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