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 陈果自述:古来从艺者,常以逸笔草草、不事雕琢为上品,而视匠作者为末流,因其流程枯燥,制作严苛,无写意抒情之畅快,故令人望而却步。为匠之道亦不常为人所道。 良器自有其生成之道,乐器犹然。所谓技近乎道,匠有高下之分,材亦有良莠之别,良材佳制缺一不可。树材之新旧、结构之曲直、工艺之繁简、漆面之厚薄、打…
陈果自述:古来从艺者,常以逸笔草草、不事雕琢为上品,而视匠作者为末流,因其流程枯燥,制作严苛,无写意抒情之畅快,故令人望而却步。为匠之道亦不常为人所道。 良器自有其生成之道,乐器犹然。所谓技近乎道,匠有高下之分,材亦有良莠之别,良材佳制缺一不可。树材之新旧、结构之曲直、工艺之繁简、漆面之厚薄、打磨之粗细,无一不关乎声响型质。观其型,察其质,闻其声,品其韵,识辨优劣不外于此。待上手演奏,乐音缓缓淌出,时而清丽婉转,时而顿挫沉雄,奏者陶醉,闻者倾心,书画家百科,此必为良器无疑。 良器自古有之,且不论中西,名匠亦然。唐时有雷氏一门,精于斫琴,据苏轼《杂书琴事》记载,雷氏之琴“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十九世纪之西班牙,有桑托斯·赫尔南德斯善制吉他,其作品为塞戈维亚所青睐。近人有谭抒真先生,演奏制作皆擅,被誉为“中国小提琴制作第一人”,启吾国提琴制造之蒙昧。制琴之心法传承有序,及至今日,竟似隐没于商业洪流。守艺不易,须案牍劳形,耐受清贫,不浮不迂,谓之匠心。 匠心若此,更何况执笔耕耘之吾辈。浸淫绘事,冥冥有命,得遇尉师,吾之所幸,当循此青蓝门径,攀缘不懈,不辱天之所赋、师之所望、己之所求。基于此念,绘守艺人之像四帧以自勉。 陈果,1993年生于湖南娄底,2012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2016年保送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尉晓榕教授。 2014年,作品《原色日记》 参加《巴别:变乱后的重建》青年展;2016年论文《大师的临摹课——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初探》获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论文奖;2017年,作品《赵之谦像》受邀参加“西湖梦寻·主题人物画展”,作品《守艺人》受邀参加“青藤传薪·纪念徐渭诞辰中国美院硕博士中国画大型创作邀请展”,作品《男人体》参加“为中国画”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师生人物画写生作品展,参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师生合作八十米长卷《浙水共治图》。 (恒庐美术馆推荐) 【藏家说】 杂食的体质,卸下了种种包袱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养料来源繁复庞杂。来自中国画本体的语汇系统已足够精巧细致,由西方强势入侵的造型和观念也正渐渐丰富着人物画的厚度、强度和广度。 陈果无疑受到了上述养料的哺育。看到《守艺人》这组作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画面人物的造型分明告诉观者,作者拥有出众的写实造型功夫,笔墨勾勒于画面有所增益。至于画面的构图设色和情境设置,则显然受到了塞尚以降的西方平面构成学的影响。杂食的体质使陈果的画面获得了新鲜的视觉和可供层层读解的信息库,让人产生丰富且踏实的观感。 虽说陈果这一代人相比前辈人物画家,卸下了题材、观念甚至语言体系等种种包袱,但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仍在不断地提出新的难题,我们期待看到他们新的答卷。 ——民间藏家 陈东彦 【朋友说】 一个爱乐者,将乐理融于画理 话不多,总笑着,有点呆萌。而接触久了,便能感觉到他骨子里的闷骚:玩摇滚、做乐队,不事张扬,自得其乐。也许因为处女座的原因,他处事较严谨,于他所在意的方面几近洁癖。这两点特质,影响塑造了他如今的创作面貌。 陈果曾描绘过歌手、乐手,近来他倾向于制琴师的题材。他以一种几近浪漫主义的方式将闷骚与严谨这两种特质揉进画面,小心翼翼地经营着颜色的冷暖、肌理的质感,零星点点,如同制琴师执着于选材、造型、工艺,赋予了材料新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