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6月8日下午,台湾元智大学教授詹海云应景德镇陶瓷大学邀请,在湘湖校区国际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国艺术精神——论其在紫砂壶美感中的启示》的讲座。师生代表共100余人聆听了讲座。 讲座上,詹海云教授首先就紫砂壶的名称、品类、制作流程等方面作了介绍。他表示,判断紫砂壶品相的好坏与否…
6月8日下午,台湾元智大学教授詹海云应景德镇陶瓷大学邀请,在湘湖校区国际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国艺术精神——论其在紫砂壶美感中的启示》的讲座。师生代表共100余人聆听了讲座。 讲座上,詹海云教授首先就紫砂壶的名称、品类、制作流程等方面作了介绍。他表示,判断紫砂壶品相的好坏与否需要从“制技”“形态”“神韵”等多方面来进行考究。制壶过程中匠人在追求壶体本身的极致器型之美时,更需要在作品当中融入气韵,做到壶的背后都有依托、有故事。他认为,制器需先有形后存心,技巧与形式固然重要,但在通过创作者所拥有的技艺呈现作品的同时,艺术创作者更为注重的应是让自己的作品能在可见的艺术技巧中彰显艺术本质,并非仅是停留在钻研技巧与形式上。 他指出,魏晋玄学中的“有无之辩”对中国艺术创作与美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有”在艺术作品中相等于呈现在外的可见部分,是技法与形式的表现;“无”则是属于包含于内的不可见部分,是艺术精神与本质的体现。艺术创作就同于在“有”中寻找“无”,将物的形态、姿容、风采都尽可能的捕捉放置器中,再在成型之器中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意蕴,于不断变化的艺术思想中观望再创造。 讲座最后,詹海云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师生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 詹海云,博士,台湾元智大学中国文学系重点教授,台湾交通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受聘于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特聘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人文通识学院客座教授。詹教授曾受业于钱穆先生、戴君仁先生等国学耆宿,长期任教于台湾的重点大学,书画家百科,并且参与台湾的大学教育行政和研究评审。擅长中国文学、历史和哲学,尤其在通识教育方面研究颇深。曾担任台湾交通大学校务规划委员会执行长、通识教育中心主任,黄河书画网,元智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系主任,台湾考试院和高等公务人员命题与阅卷委员。曾被评为台湾交通大学研究绩优教授,台湾大学教学特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