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编者按:潘天寿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之一。他不仅在绘画创作上成就卓著,而且始终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对画史、画论、诗文、书法、篆刻等均有研究和著述,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观点。本书即以语录的形式,择其要者加以汇集,方便读者参阅。本书自20世纪80年代初版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
编者按:潘天寿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之一。他不仅在绘画创作上成就卓著, 而且始终致力于中国画教学, 对画史、画论、诗文、书法、篆刻等均有研究和著述,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观点。本书即以语录的形式,择其要者加以汇集,方便读者参阅。本书自20世纪80年代初版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艺术爱好者。本次重新修订,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广大读者,以纪念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 《潘天寿谈艺录》编后记 前几年, 我将先父画论遗稿中有代表性的句段摘出, 约二百条, 为便于自己学习, 又将所辑分类, 编成小册。一九七九年十月, 邮寄南京谢海燕先生过目。而后又作了些调整补充,寄给王朝闻先生, 作为他论述先父艺术的依据。王先生阅后,建议将此小册子出版。因而, 我又充实了一些内容,增至六百余条, 遂成为现在这个稿本。 先父关于中国民族绘画各个方面的论述,散见于他的著作和谈论之中。本编即想以语录的形式, 择其要者略加汇集,黄河书画网, 以方便读者参阅。所辑内容,除了大部分引自他自己的著作、手稿外, 小部分来自他的讲课和谈话记录。遗憾的是,在他健康地从事艺术活动的那些年, 我们没有对他的言论作系统的收集。又加之十年浩劫,他的文稿资料严重毁损; 许多学友的听讲记录, 也多散失。目前虽做了一些收集整理工作, 仍然很不全面, 还有待于师生朋友和广大读者进一步提供补充。 偶然落笔, 辄思古人“屋漏痕”、“折钗股”、“石积太古雪”、“树飞铁铸青” 者, 不胜悁悁。世无董、巨,从谁问北宋渊源哉? 怅惘、怅惘。 ——1960年题《松石图》 用语录的形式摘编画论, 单独从某一段来看, 往往有支离之感, 但却能开门见山, 接触论者的主要观点, 省去翻检的麻烦。而且, 当论述同类问题的句段集中在一起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零碎割裂的缺点, 从而概略地展示他艺术思想的大轮廓。然由于辑者浅学, 资料又十分缺乏, 局限性很大, 不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又因引文的来源不同,书面语与口语相杂, 体例也难于统一。但从研究角度考虑,保持资料的本来面目要比形式的整齐完美更为重要, 故对于不同来源的引文或记录,都力求保留原来的语气风格, 不作随意的修改和润饰。错漏不妥之处,还望读者多多教正。 习俗派争吴浙间,相讥纤细与粗顽。苦瓜佛去画人少,谁写拖泥带水山。 ——1961年题《晴峦积翠图》 辑完这本先父的画论, 有这样一点感受: 觉得他的思维方式, 惯于从大处着眼, 总是首先看到大局,书画家百科, 注意到事物最基本的方面。对于民族绘画的过去和现在, 他都反复地考量过,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 形成了独到的见解。从整体的原则看局部的关系,自然容易分明。所以, 他的艺术思想前后一贯, 十分稳定。先父的艺术, 主要从继承中国文人画的传统发展而来,他的气质、性情、理论、实践, 都是中国式的。他的艺术观,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一脉相承, 是将绘画看成“心”与“物” 融合而成的产物, 在重视“师造化”的同时, 尤其强调中国画艺术的精神性。在他的观念中,真正的艺术是内在精神的光辉, 是几千年文明陶冶之下的高尚人格的表现。他对于纯朴生活的美和人类善的本性,始终充满着真挚的爱和信仰, 他企望人们通过艺术创作活动和普遍的美育,逐步走向人类精神自我完成的理想境地。 会心在四远, 不是为高飞。画事能在着墨时会心高远空旷之处, 即不染尘俗矣。 ——1961年题《指墨松鹰图》 作为一个中国人, 他对于祖国的艺术事业是很忠诚的, 全心全意地渴望着民族文化的振兴繁荣。他希望当今的中国绘画,仍然能够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站立在世界艺术的峰巅,而毫无愧色。登高才能望远。他不是争一己的名利得失, 而是争中国绘画的世界地位。这是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