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礼艺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新闻 > 书画新闻 >

90后雕刻女将 工艺美术大师 ——于杨青

时间:2018-06-04 14:18 来源:黄河书画网 审核专员:璐璐 点击:







 

个人简历:

有女温婉不浣纱,半面胭脂半面尘。
请君扣首黄花木,岂知枯朽非佛陀。


       于杨青,90年的温婉女子,从才子之乡江西抚州步入社会,2006年,16岁的她一头扎进父亲的雕刻厂,耳濡目染、日夜熏陶,彼时的少女于杨青仿佛被木头的香气唤醒了。
       该怎么去判定是否适合某一项专业?天赋,爱好,至少她不相信是性别,所以当她选择学习雕刻的时候即使被父亲和师傅们一笑置之也毫不在乎,也许她的天赋帮她做出了选择吧,也是是新手的运气吧,或者说当爱好加上努力自然就会迎来运气,所以旁观着,靠着“偷师”学来的手艺也愿意为她开启一扇通往雕刻之路的大门。
私下的她用炤台边的烧火柴雕出了处女作“棒棒糖弥勒”。也许手法笨拙,也许处理的也稚嫩,但无师自通的她还是感受到周围师傅们的差异目光,于是处女作还未焐热,甚至没来得及留影,就被收藏了。也许从那一刻开始,行业内少有的女雕刻师就注定多了一名。
       在周遭人惊诧、赞赏的目光中,她结束了“偷师”,开始了艰苦的学习创作。四年后,刚到杭州进修美术专业的于杨青很快获得了瞩目,她的作品《海南春色》获得了上海世博会“中华艺术·国家大师珍品系列荟展”特别金奖。一石激起千层浪,目不暇接的荣誉随着她的成长纷至沓来。 年轻不显资历,但赋予她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女性身份让她屡被轻视,却也让作品细腻鲜活。“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笑天下可笑之人”说的是“弥勒”,却也是她的人生态度。
       不闻凿凿雕刻声,敢说巾帼胜须眉?入行12年,她已成专家评委口中巾帼不让须眉的“雕刻女将”,因喜以“弥勒”为题创作,“弥勒青”的雅号也在木友间传开。入行12年,她已成专家评委口中巾帼不让须眉的“雕刻女将”,因喜以“弥勒”为题创作,“弥勒青”的雅号也在木友间传开。
三亚沉香博物馆副馆长、工艺美术大师于杨青
手掌之间雕刻乾坤
        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对着一块块毫不起眼的木头敲打、细刻起来,手掌之间就能雕刻乾坤。经过她的手,枯燥乏味的木头转身变成各式木雕作品。从诞生到栩栩如生,每一块木料从沉睡到“苏醒”,每一件“作品”被镌铸上灵魂、赋予生命,成为典藏历史、洗尽铅华的艺术品。她是一位“90”后的手艺人,也是一位秉承“以木为质,传承文化”的三亚沉香博物馆副馆长、“90”后女工艺美术大师——于杨青。

痴迷“弥勒”玉汝于成

       走进于杨青位于抱坡村的工作室,应接不暇地都是满屋子造型端详,音容和蔼,善眉乐目、笑口永开的大肚弥勒根雕作品。
蓄着短发、穿着素服、身材瘦小的于杨青大多时候是娴静少语的,只要行走在氤氲着药香味的木头世界里,于杨青精神焕发、意气风发,滔滔不绝……
作为一名工艺大师,与其说雕刻是于杨青的工作,不如说是她的生活方式,是她一生不懈的追求
       2006年,16岁的她随雕刻师父亲自“才子之乡”江西抚州来到三亚。一头扎进父亲的雕刻厂,耳濡目染、日夜熏陶,彼时的少女于杨青仿佛被木头的香气唤醒了。
“女雕刻师”在行内是稀有的,刚开始学雕刻的时候,被其父亲和师傅们一笑置之。靠着“偷师”学来的手艺,用炤台边的烧火柴雕出了处女作“棒棒糖弥勒”征服了师兄师弟。处女作还未焐热,甚至没来得及留影,就被一位“大师”收藏了。
天道酬勤。四年后,刚到杭州进修美术专业的于杨青很快获得了瞩目,作品《海南春色》获得了上海世博会“中华艺术•国家大师珍品系列荟展”特别金奖。从此与木刻结下终身之缘。
       无论走到哪,“弥勒”如影随形。或是一本书,或是一个手把件、或是万物百态。心中有“弥勒”,处处皆“弥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于杨青手中正在把玩着一个重量在200克左右“大肚弥勒”手把件。
       这个“弥勒”嘴角微微上扬,纹路清晰、富有质感、线条自然流畅,“大耳横颐方面相,肩圆腹满身躯胖。一腔春意喜盈盈,两眼秋波光荡荡。敞袖飘然福气多,芒鞋洒落精神壮。”的“禅定”神态刻画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十分逼真。
       就这样一个可以放在手掌中的小小手把件,先后动用了30多把各式刀具,每天工作8个小时,连续10天,耗时80多个小时才完工。
雕刻作品一般从选料开始,为了选到一块好料,有时得跋山涉水,足迹踏遍整个海南岛;有时得软磨硬泡斗智斗勇。进入雕刻阶段后,从粗到细,排除不需要的空白处,再雕出粗胚轮廓,后细加工细节部分。成型后,再打胚、修光……一件木雕作品就基本完成了,有的作品耗时半个月,有些作品得耗时几年。没有细心和耐心,信念和坚守难以坚持。
       在雕刻世界里,她独好“弥勒”。“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笑天下可笑之人”说的是“弥勒”,也包含了于杨青的人生态度。
       为了雕刻弥勒,下了许多苦功夫。她每天都在观察各种各样的表情,尤其爱观察微胖体型的小孩子。于杨青说,“胖小孩”与弥勒形态神韵相似,木雕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工匠尤其成为生活有心人。
       孤独是雕刻世界的常态,刀具在指尖上翻飞,不免烙下伤痕。从入行到现在,木头刀子和斧头是她最好最贴心的工作“伙伴”。三亚日报记者看到,她的左手手腕、手臂上多处刀疤,手掌长着老茧,右右臂二头肌明显发达。12年的雕刻时光,她将心血熔铸进作品里,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每一件作品带着“匠人”的思想与温情。
       雕刻是件极苦的手工活,为什么还要坚持?
       “瞧,你看到的这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作品前身都是一段段形态迥异甚至千疮百孔的木头。”于杨青说,这些木料或弃于荒野、或埋入地下、或沉入水底、或焚于炉灶,经过雕刻琢磨就此“涅槃重生”。一双巧夺天工的手,可以赋予静态物体以生命的律动,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想到这,经历的苦难、波折都云淡风轻。

让古树“活”起来,让艺术品“开口”说话

        雕刻一件作品,虔诚、敬畏之心贯穿在作品始终。每次在木头上动刀前,于杨青脑海里先构思出一幅素描,“站七坐五盘三半”、“三庭五眼”,雕件原材料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从吨到斤再到克,再对名贵的花梨和沉香“动刀”。
       于杨青说,入行12年,木雕技法开始“返璞归真”,遵循“道法自然”原则。
        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雕刻基本无规律可循,大多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木头的一切构成了木雕作品的灵魂,如果木头有残缺就让它继续残缺好了,这是独属于木雕的缺憾美。”她说,完成一件木雕作品,从手中溜走的废料很少,名贵的木头浑身是宝,每一件作品大多会依照木材本身的肌理纹路进行雕刻。
记者发现摆放在工作间的一个半人高的“弥勒”就是根据木头本身的形制来“塑形”,保持木头的原生态,在刀法上作减法,在技艺上作加法,臻于炉火纯青。
        凝视每一件“弥勒”,似乎都在与其对话。所以,雕刻作品卖给懂得欣赏的“有缘人”。
        有一次,于杨青在雕刻黄花梨弥勒佛,一位顾客被这个弥勒佛雕刻作品深深地被吸引,执意要用车换弥勒佛,尽管顾客的车比作品“贵”。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卖给这位顾客。“雕刻的弥勒佛是独一无二的作品,是亲手经过雕刻、修光、打磨、等多道程序的纯手工作品,凝聚着一名女匠人的心血和精力,是值得尊重收藏的作品。”于杨青说,并不是每件现代产品都可以代替超越传统工艺,最后,这位顾客悻悻然离开……
        随着社会阅历和思想的不断丰厚,她想要寻求突破和创新。木雕太有魅力了,独一无二的木料可以被手艺人化腐朽为神奇、赋予情感和文化。开发文化衍生产品是让艺术皮“活”起来,让艺术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以文化衍生产品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
        “要让百态‘弥勒’说话。”于杨青一方面在攻坚克难,雕刻百态弥勒。另一方面正在“追本溯源”,着手考证每一块雕刻作品木头的“渊源”,赋予每一块雕刻作品文化内涵。
         她和家人一起建立了目前江西省最大的木雕博物馆,馆内有8000余件来自海南的木雕和家具藏品。其中,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条具有上万年历史、形似巨龙的东方神木也称(乌木)就被发现于海南的海底。
         讲好海南黄花梨的故事,展示大美海南,成为海南文化传播的窗口,是于杨青正在做的事。让百年、千年古树“活”起来,让艺术品“开口”说话,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静距离与历史对话,触摸海南历史文化的体温。
  言罢,于杨青的目光,又落回到了手中的“弥勒”把件上,这一份指尖上的技艺,将会带着她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所获荣誉:


         2009年 创作的《木雕老子》在第十一届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获得 “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 优秀奖。              
         2010上海世博会 《南海春色》在“中华艺术·国家大师珍品系列荟展—中华木雕精品展” 荣获 特别金奖。            
         2010年10月创作《五子戏佛》在海南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荣获 金奖。
         2012年 荣胜艺术集体创作 海南古沉木 ---印象石窟在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 2012年前“儒士儒家·百花杯 ”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 银奖 。                
         2013年创作的《渔归》在第八届(东阳)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参展 荣获 银奖                        

         2014年创作《和谐》在2014年世界工艺文化节暨第九届中国(东阳)主编工艺美术博览会 荣获 银奖 。                      
         2016年 创作《乐》在第十一届中国(东阳)木雕主编工艺美术博览会 荣获 金奖。                                            
         2017年在开封苏富比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举办的世界艺术大赛网络选评中,荣获中国赛区 优秀奖。                      
         2017年10月创作的《根雕 —童子》在第十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7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 银奖。      
         2017年11月创作的《弟子规》在第十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参展作品荣获—金奖。                
         2017年11月在中国技能大赛—全国雕刻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中荣获入围奖。                              
         2017年 荣获 海南省首届 三亚工匠称号。


作品欣赏:
















(责任编辑:admin)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23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网安备案:41021102000103

主办单位:国礼艺术家官网 协作单位:国礼艺术大师委员会 国礼艺术家文化保护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