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礼艺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新闻 > 书画新闻 >

丁乙:“每个艺术家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原点"

时间:2017-07-05 07:52 来源:黄河艺术网 审核专员:黄河书画网 点击:

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 本报记者许望上海报道 很少有人能把一件事坚持做三十年,当代艺术家丁乙是其中一位。在5月19日即将于伦敦泰勒画廊开幕的个展中,丁乙带去的仍是其最新创作的十示系列作品,而这一系列从1988年算起,已经创作了二十九年。 泰勒画廊呈现的七张作品中四张是绿色调,三张是红色调,从半浮雕到慢慢发散,从沉静到强…

  

丁乙:“每个艺术家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原点"

  本报记者 许望 上海报道

  很少有人能把一件事坚持做三十年,当代艺术家丁乙是其中一位。在5月19日即将于伦敦泰勒画廊开幕的个展中,丁乙带去的仍是其最新创作的十示系列作品,而这一系列从1988年算起,已经创作了二十九年。

  泰勒画廊呈现的七张作品中四张是绿色调,三张是红色调,从半浮雕到慢慢发散,书画家百科,从沉静到强烈的爆发力,各自独立的作品呈现出渐进的序列,在画廊方正的空间内呼应。在这些一眼难于理解的抽象画作背后,是丁乙近三十年的创作积淀。

  1949年后的美术教育视野还不够开阔,直到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西方当代艺术随之引进,加速了年轻一代的思考,当代艺术也由此在中国萌芽,那也正是丁乙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求学的年代。“那时我看到了美术史的案例,看到了曾经呈现过的东西,我意识到必须要找一条新的路,这条路区别于西方已经走过一百年的现代主义道路,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

  当时的中国没有纯粹的抽象艺术,更没有理性的抽象艺术,在丁乙1988年第一次用十示这样的名称和符号创作时,实际上是发出了自己的宣言,告诉世界,他从此以后要做一个理性的抽象艺术家,形式主义的抽象艺术家,做一个研究艺术本体的实验者,抽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态。“每个人都有辨识的经验,这些经验与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现实连接在一起。我用十示做题目,就是为了切断和观众之间的这种意象或经验的连接。”

  最开始丁乙选择了一种非常理性,甚至冷漠的方式进行创作。他用尺和直线笔绘制出作品,用以区分当时主流的绘画艺术。“我甚至想做出不是人画的而是机器画出来的效果,我当时非常明确地要把艺术做得不像艺术。”

  尽管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不太认可,认为丁乙的作品不像艺术,甚至惋惜丁乙走错了方向,但丁乙自己内心是坚定的。在阅读了多本现代艺术史书籍,看到了西方当代艺术百年进程后,他坚定地认为在进程的任何一端重新开始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要找到一种新的角度来创作。

  最初丁乙执着于十示的精确性,将画铺在两条凳子上,俯身一笔笔勾勒,但这样的创作方式对健康的折耗很大。“几年下来腰就受不住了。”丁乙回忆道。于是他开始用更“口语化”的方式来创作,画面中仍然有块状重复单元的结构,但笔触更加随意了。

  1998年是十示系列的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丁乙买了郊区的房子,工作室也在一起,于是他成天在工作室画画,也不太出门。那一年的上海双年展以水墨为主题,艺术评论家郑胜天告诉丁乙,他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发展变化的巨大能量,为什么艺术家们的作品却都是文文气气的没有去表现城市的变化?郑胜天说,1930年代的巴黎和当时的上海很像,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巴黎的艺术家们马上紧跟时代反映了城市的变迁。这番话一下子击中了丁乙。他租了苏州河边的工作室,从郊区出来,全身心地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变化,而这些感受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那时有了亮灯计划,像回到了旧上海,晚上仍然是不夜城。” 尽管丁乙的作品没有直接描摹出每条街道的样子,但他的画明显地变了。原来超平面的画开始有了空间立体感和光感,透视感越来越强,荧光色的加入也带来更强烈的观感冲击。

  丁乙对色彩是有偏爱的,在长达12年的“荧光色时期”后,他曾经想要回归原点,并且创作了很多黑白灰的作品,但现在,那些鲜亮的色彩又回到了他的画布和木板上,用丁乙的话来说,实在是“憋不住”啊!

  一年半前辞去做了二十多年的教职后,丁乙想的不是休息,书画家百科,而是自己终于有了完全可以控制的时间。他早上十点多到工作室,晚上十一点才离开,到家吃完晚饭后已经十二点,还要再画会儿小的纸上作品再休息。“有规律总是好的。”丁乙非常淡然地说,仿佛绘画本就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21世纪》:坚持自己的创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是如何有这样的耐心和决心的?

(责任编辑:国礼艺术家官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23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网安备案:41021102000103

主办单位:国礼艺术家官网 协作单位:国礼艺术大师委员会 国礼艺术家文化保护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