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神庙的柱子 艺术中的“故意犯错”,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为了弥补表达媒介的缺陷,手段上的不真实才能达成感官上的真实。比如: 雅典神庙的柱子为了看起来垂直,而故意把它们建得微微靠里倾斜;中日寺庙里的佛像为了抵消仰视时的大小差,故意把头做得不合比例的大;实拍电影的追车戏,近景镜头和全景镜头里实际车速不一样,才能在荧幕中看起来是一样快;二维动画里的摇镜头,layout时常常会出现多个灭点甚至多条地平线,完整看单张图的话会觉得错得离谱… 第二种类型的“犯错”,是为了超越现实,达成某种“理想”的美。这种例子非常非常多,大众艺术基本都是美化现实的。比如安格尔的《泉》、提香的《沉睡的维纳斯》、帕米贾尼诺的《长颈圣母》,这些都不是真实准确的人体;中国人物画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以及山水画的各种山形、树形都是被归纳过的理想图式,并不严格写实;好莱坞电影的布光法里,眼神光、轮廓光往往都不是影像环境中的实际存在的;时装画,以及clamp等少女漫画家,把人体画成了九头身、十头身甚至更多;日式动画中的“板野马戏”,以及我前几条微博里说的“人平视+背景俯视”、“脸是正面光+身体是顶光”的模式……也都在此类。 第三种“犯错”,是为了引发观众注意和思考,而故意做的“陌生化”效果。这种一般都会“错”得很明显、很过度,以至于大众常常不会把它当成普通的错误,而是陷入一种“不知道作者想干嘛”“作者到底懂不懂”之类的迷惑和怀疑中。鲁迅的“两棵枣树”、毕加索的立体派、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戈达尔最初使用的“越轴”,以及日本动画里的 大平晋也 作画段落、《eva》渚薰之死的64秒超长静止镜头都在此类。 总结来说,第一种是“为了看起来真实而犯错”,第二种是“为了看起来更美而犯错” ,第三种是“为了让你停下来思考、感受而犯错”。第一种偏向匠人,第二种偏向(传统)艺术家,第三种偏向思想家。这种分类没有高下难易之分,更多只是方向不同,而且同一个艺术家也可能同时兼顾几个面向。 |